漳州市政府网

  • 中  文  名: 漳州市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zhangzhou.gov.cn
  • 地        址: 芗城区东铺头街道胜利西路
  • 服务热线: 0596-2025655
  • 分        享:
漳州市政府网

漳州市政府网简介

  漳州(闽南语:Chiang-chiu-chhī)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厦门、南与广东交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城市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为福建省生态先行示范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核心城区为芗城区、龙文区,圆山新城,中心城区有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是厦深高铁、龙厦高铁、鹰厦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城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

  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2014年当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是闽南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海岸地区。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温泉之城等称号。境内有东山岛、漳州滨海火山公园、南靖土楼、云洞岩等景点。

  漳州系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历史上人才荟集,俊贤辈出,走出了林语堂、黄道周等文化名人。

  全市户籍人口497.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32‰。2014年GDP2506.36亿元,增速为福建第一、财政收入263.84亿元。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境内有客家人数十万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概况

  漳州市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陆域南北长187公里,

  出口

  ©2015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漳州市东西宽127公里,面积12607平方公里。博平岭横亘于西北,戴云山余脉深入北部境内。平和县的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为漳州市第一高峰。九龙江全长1923公里,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在漳州境内流域面积758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鹿溪、漳江、东溪等主要河流。九龙江中下游平原面积720平方公里,是省内最大平原。海域面积略大于陆域面积。大陆岸线519公里,岛屿岸线112公里,正面宽约128公里,呈北东走向。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285.5平方公里,可利用水产养殖面积117.2平方公里。

  (图册资料来源[32-37])

  气候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公园(11张)

  漳州年平均温度21℃。1985年最高日气温36.3℃,最低-4.7℃。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时;年积温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风力二级。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风袭来,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常来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但在高温季节,台风也有助于降低气温和解除旱象。

  自然资源

  编辑

  概况

  漳州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拥有万亩“荔枝海”、万亩香蕉园、万亩水仙花基地。盛产“五大名花”:水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江滨(17张)

  仙花、茶花、兰花、红梅、腊梅;“十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枇杷、杨梅、桃、番石榴;以及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红蟳、扇贝、牡蛎、泥蚶、鱿鱼等海珍品。水仙花、片仔癀牌片仔癀和八宝印泥被誉为“漳州三宝”。木偶雕刻、珍贝漆画、九龙璧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漳州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水产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

  植物

  漳州城市风光(15张)

  漳州除盛产大米、青梅、甘蔗、花生、烟叶、黄麻、茶叶,还有水果、蔬菜、花卉、药材和其他特产。

  1.水果有47种,330多个品种。春有枇杷、杨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子、李子、荔枝、龙眼、西瓜、芒果、番石榴、凤梨;秋有天宝香蕉、平和蜜柚、华安橄榄、梨子、余甘、黄皮弹、柿子;冬有芦柑、红桔、橄榄、果蔗。

  2.蔬菜有35种,108个品种,冬春有葱、蒜、韭菜、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萝卜、西红柿、荸荠等;夏秋有冬瓜、丝瓜、南瓜、葫芦、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葱、莲藕等。

  3.花卉有1200多个品种,如水仙、红梅、腊梅、山茶、建兰、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药、含笑、玉兰、瑞香、杜鹃、桂花、马蹄香、七里香、大丽菊、树兰、三角

  大陆最大的离岸式人工岛——漳州“双鱼岛”梅、扶桑、芙蓉等,不胜枚举。盆景盆栽则有罗汉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药材有200多种,如茯苓、生地、淮山、郁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见喜、金线莲、金银花、天门冬、勾藤、山栀子、黄莲、沉香、仙鹤等。

  4.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种。南靖县和溪乡六斗山的亚热带雨林,面积20公顷,其中热带亚热带植物达1050多种,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山毛榉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经济价值的是红栲、黄杞以及橡胶植物花皮胶藤。南靖县南坑乡大岭一带,也保留着大片比较完整的亚热带雨林植被,面积2666多公顷,素有“树海”之称,是福建省仅有的面积最大的一片。十多种稀珍植物如桫椤、建柏、宿轴木兰,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银练竹”、“金丝竹”等稀有珍贵竹子品种,已列作国家和省保护对象。

  水产

  闽南渔场广阔,沿海水产资源有各种鱼、虾、贝、藻等400多种。鱼蟹虾类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梭子蟹、青蟹、锯缘青蟹、鱼祭鱼、青鳞、鲻鱼、银鱼、丁香鱼、凤尾鱼、黄鲷、黑鲷、鱼勒鱼、石斑鱼、蛇鲻、鲂鱼、玫瑰毒鱼由、圆鱼由、小公鱼、海鲳、海鳗、鳞鱼是、鱼非鱼里、马鲛、真鲷、二长棘鲷、蓝圆鱼参、沙丁鱼、乌贼、鱼章鱼、鱿鱼等;贝类有牡蛎、泥蚶、虫益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蛤、螺等;藻类则有海带、紫菜、江离、海萝、羊西茶、铁西菜、浒苔、马尾藻等。

  人口民族

  编辑

  2011年户籍人口479.23万人(常住人口484万人)、总户数133.28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6.4‰。漳州是福建重点侨乡和台胞的清代主要祖籍地,台湾人口中清代祖籍为漳州的占35.8%,全市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80万人,归侨、侨眷50多万人。

  漳州区域地图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漳州市常住人口为480.99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22.8308万人,增长4.98%。其中,男性人口为246.8871万人,占51.33%;女性人口为234.1112万人,占48.6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46。0-14岁人口为80.7607万人,占16.79%;15-64岁人口为359.2794万人,占74.69%;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0825万人,占12.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9582万人,占8.5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4.7566万人,占46.7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6.2417万人,占53.27%。

  民族漳州古代居民属于闽越族,居民主要是汉族。此外,还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民族居住,通用语言为闽南话。

  经济概况

  编辑

  2013年漳州全市生产总值2236.02亿元,增长11.5%,增幅位居全省前3、

  漳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1.48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总收入237.8亿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长11%;全市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增长16%,新增4A级景区1家。

  2012年财政总收入205.48亿元,全年财政支出220.93亿元,增长21.1%,其中,教育支出41.1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3.0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4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8.66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9.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25.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12.63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6.9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下同)1444.09亿元,农户投资42.82亿元。全年在建项目投资完成1189.6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54.49亿元。全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3.0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64.3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51.2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96.87亿元。投资超百亿元项目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38个。在建高速公路里程348公里。

  第一产业

  现状

  漳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基地,2012年漳州市

  漳州被国际蘑菇学会授予“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的称号。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2012年全年,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58.85亿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5.75万亩,粮食产量70.26万吨。水果产量272.66万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0.81万亩。林业产值16.86亿元。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46.9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7.7万亩。全年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3万亩(含非规划林地造林8.23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7.82万亩,防护林面积5.1万亩;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3.9万亩;成林抚育面积35.8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4.70万亩。牧业产值60.71亿元,肉类总产量27.9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11.08万头;生猪出栏315.88万头。禽蛋产量2.29万吨。渔业产值185.51亿元。全年水产品总量154.4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9.60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4.80万吨。

  2012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绿标产品10个、有机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年末全市有拖拉机12692台,其中大中型234台,小型方向盘式853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7.31万千瓦。其中,种植业机械动力64.92万千瓦;渔业机械动力60.19万千瓦;运输机械动力36.09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5.80万千瓦。

  发展历史

  唐代建州之初,刺史陈元光即提出“劝农重本”的方针,招徕流亡百姓,着力推广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唐军在漳江上游修建一座可灌千余亩良田的军陂,推广牛耕水耨,逐步改变土著居民刀耕火种的旧习。因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一些地区实行水稻早晚两季连作,出现“嘉禾两度新”的景象。至天宝年间(742-756)已有5846户,1.794万人。唐贞元二年(786)州治移至龙溪县后,漳州地域进一步开发。

  入宋,漳州由于地处东南一隅,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至2.4万多;熙宁六年(1073)增至10万

  漳州台商区多;淳祐间又增至16万多。300年间,人口增加近6倍,正是“民生日繁,鸟兽避迹”。人口迅速发展,耕地扩大势在必然。宋哲宗时,沿海平原地区兴起围垦辟荒之风,时龙溪县都官谢伯宜在八、九都围海成田,后陈太保(名香)引九十九坑水灌溉,使斥卤之区成为良田。此后,开渠筑陂接二连三,内地山区也大力营造梯田。水稻种植开始讲究精耕细作,并引进耐贫瘠、早成熟的占城稻。

  明代是漳州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山区继续营造梯田,时人称之“地无旷土,人无遗力”。当时沿海围垦、兴修水利受到当局重视。漳州多任知府多有建树,其中姜谅任内就筑、修水利工程186处。由于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水稻两熟制普遍推广,洋田水稻年亩产可达七八百斤。同时还引进安南水稻良种,吕宋的甘薯和烟草也于此时传入漳州。

  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漳,郑成功军与之展开拉锯战,漳州成为主战场。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实行“迁海”政策,沿海三五十里内尽成弃土,以致漳州经济衰落。至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复界之后,经济才逐渐复苏。人民着力垦复和水利工程建设,并利用烟草梗埋在稻根下防治水稻病虫害,开科学治虫之先河。稻种有粳、秫、尖、香稻、白柳等。传统经济作物种类品系也有所增加,同时还引进檨仔(芒果)、波罗蜜、王梨(菠萝)、番木瓜、莉茇(番石榴)等。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大办农业,大力兴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东等灌溉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以后逐步展开引水、蓄水、防汛、排涝等配套工程建设;90年代兴修大型蓄水工程峰头水库和一些跨县的大型引水工程,从而保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87%。与此同时,又大搞农田建设和品种改良。50年代抓低产田改造,推广良种南特号、陆财号;60年代抓土地平整,辟荒围垦和实施品种矮化;80年代兴起吨粮田建设,推广杂交水稻,粮食呈现高产、稳产态势。1956年龙溪、海澄两县首先实现亩产千斤稻县,1989年龙海县又率先实现亩产吨粮县。80年代全省建立13个商品粮基地县,漳州占有5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围海造田19万多亩,相当于海岸正面宽度向海推进1公里,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经

  慈济祖宫济建设和其他用地,至1990年人均耕地紧缩为0.62亩。为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须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加快种植结构调整。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地实施“向山海进军、发展‘两水’(水果、水产)”,农业由传统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发展,由分散、零星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过渡。特别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漳州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之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形成了漳州芦柑、天宝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以及漳州水仙花等名牌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间,漳州以占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滩涂,产出占全省15%的粮食、47%的甘蔗、22%的油料、41%的水果和17%的水产品。

  80年代,针对国际市场需求,东山、漳浦大面积种植芦笋,各县也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培植错开登场季节的新品种水果。同时大力种植蘑菇、金针菇、凤尾菇等食用菌,其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水产养殖也日趋多样化,漳浦县于1980年底成为全省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此外,还引进、驯养华贵栉孔扇贝、鲍鱼、西施舌(海蚌)等。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7.2亿元,粮食总产150万吨,水果总产135万吨,海、淡水养殖57万亩,水产品总产96.2万吨,种植蔬菜96万亩,造林12.7万亩。漳州水果、水产品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蘑菇、芦笋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大防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有9个县(市、区)通过省级小康县验收,贫困人口脱贫率达85%以上,造福工程完成80%以上。特别是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进展顺利,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经国家三部委批准已挂牌运作。

  第二产业

  现状

  漳州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2012年全年漳州实现工业增加值825.0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750.21亿元。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98.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8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42.64亿元。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47.88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4.22亿元,安装工程产值42.54亿元,实现竣工产值156.75亿元。

  1、主要开发区

  漳州市区及龙海:漳州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龙文工业开发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48-52]、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漳浦县: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大南坂工业园区、赤湖工业区、绥安工业区、旧镇工业园区、金浦工业园区[53-58]

  云霄县:云霄云陵开发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东山县: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诏安县: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金都工业集中区、诏安工业园区

  平和县;平和工业园区

  南靖县:金山开发区、靖城工业区、三卞开发区、丰田开发区、大房开发区

  华安县:华安经济开发区

  长泰县:长泰经济开发区

  2、发展历史

  宋朝时,由于大量种植绿皮荚蔗,制糖业迅速发展,时漳州号称“八州糖王”。纺织业发展也很快,陈洪进割据漳、泉时,年贡葛布2万匹。此外漳州还能制造泛海大船和单一色彩的上釉瓷器。从景泰至万历间(1450-1619),海外航线发展到47个国家和地区。由此促进了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丝则取诸浙西”,“苎则取之江右,棉则取之上海”,加工成漳绒、漳纱、漳绢和土潞绸,以漳州名牌销往海外。制糖业发明了榨车,提高榨蔗效率,并生产出白砂糖、冰糖、角糖等新产品。时糖以及瓷器、茶、果品、铁器、药材、纸等都是走俏商品,除远销东南亚外,内销也很旺盛,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之繁荣景象。生产方式也突破家庭副业的格局,出现了作坊和工场,呈现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复界之后,经济才逐渐复苏。纺织业恢复较快,相继创办了许多染坊,染色丰富多彩。“神州妙药”片仔癀和“品重珍珠”的八宝印泥也相继问世,并与水仙花一道成为漳州名产,畅销海内外。

  漳州1949年漳州地区工业产值2.55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起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电子、橡胶等产业,但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未能重点投资,故产业档次不高。改革开放后,竞争日趋激烈,工业生产此起彼伏,呈波浪式涌进现象。进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振兴漳州经济”,实行倾斜政策,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出现“二位数三同步”增长。产销两旺的产品有农用运输车、关节轴承、内燃机等21种产品。工业内部结构由以往以全民所有制为主转向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的联动发展。至1994年,“三资”、国有和集体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29%和27%。保持长盛不衰的除传统产品片仔癀、八宝印泥外,新产品有万利达家电、科华不间断电源、市轴承厂的关节轴承及一些乡镇企业的食用产品。1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9%,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也日益加快。双菱集团股票上市,龙溪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厂为核心的福建糖业集团挂牌运作,龙溪机器厂等一批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实施。同时,抓紧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漳州市设立12个重点开发区,开发35.72平方公里,引进项目900多个,合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到资13亿美元,开发区已成为漳州市利用外资的载体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乡镇企业在90年代发展最快,成效最大,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跃。全市乡镇企业总值1991年35.36亿元,1994年为216.39亿元,1997年达630.96亿元。至1997年,全市企业总数达141372家,职工总人数为711771人。其中集体企业8515家、私有企业19380家、个体户113477家。外向型乡镇企业也取得突破性进展。80年代全市几乎没有一家乡镇“三资”企业。1995年,全市已拥有乡镇“三资”企业713家,合同外资额12.57亿美元,实际到资5.1亿美元,其中已投产411家,年创产值55亿元。1997年,全市乡镇三资企业产值达101.46亿元。

  第三产业

  漳州湾大桥2012年,漳州第三产业增加值729.64亿元,增长10.0%。漳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0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11.00亿元,限额以下零售额410.06亿元;城镇零售额560.57亿元,乡村零售额60.49亿元。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98.31亿美元,其中出口69.91亿美元,进口28.40亿美元。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29个,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0个(包括增资12个)。新批利用外资项目注册合同外资1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下同)8.90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其中,台资项目72个(包括第三地),验资到资3.83亿美元,香港项目34个,验资到资3.38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86个,验资到资7.3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86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67万美元,对外派出劳务人员999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1.59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61.2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9.58万标箱。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23亿元。其中,邮政业(包含速递)业务总量4.2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8.01亿元。全市邮政业(包含速递)业务总收入4.73亿元。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88.49万户,移动电话477.08万户,宽带网用户72.31万户。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380.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3.15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47.5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8.70亿元,入境游客33.0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9亿美元。摄制《市长带你游》,积极参加全省旅游促销活动,引进北京首旅集团开发建设南靖土楼景区,灵通山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桥上书屋”入选全球八大环保建筑。

  (图册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

  社会民生

  编辑

  从1997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拨出40万元至50万元,作为环保专项治理资金。1997年全市环保投入达4.3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7%,比1991年的0.7%有了较大的提高。1991年至1997年,共安排污染治理建设项目556个,其中绝大部分已竣工。1997年投入运行的废水处理装置有240套,比1991年增加111套,日处理能力达121386吨。县及县以上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率由1991年的27.4%提高到1997年的69.2%,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由1991年的87.7%提高到1997年的90.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1991年的91.0%提高到1997年的92.1%。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1996年增长25%,工业总产值增长31.5%,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削减7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1.5%,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削减7.8%。

  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908.8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1%。全市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128公顷,绿地率39.5%;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9平方米。国家级“生态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建立生态公益林储备库试点,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下达任务范围内。九龙江流域(漳州段)Ⅰ-Ⅲ类水质达标率96.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

  2012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26起,比上年下降18.6%;死亡316人,下降11.0%;受伤749人,下降28.3%;直接经济损失1660.47万元,下降22.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为0.157,下降21.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为0.58,下降20.5%;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为0;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为0;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33起,死亡297人,受伤741人,直接经济损失214.33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2.94人,下降9.3%。

  商旅机构

  2010年漳州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271家,从业人员18609人,个体户79839个;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法人企业72家,从业人员6141人,个体户7427个;拥有旅行社55家(其中国际社2家,国内社53家),5A级旅行社1家,A级旅行社达37家。

  对外交流

  社会事业

  编辑

  发展历史

  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出任漳州知州,身体力行,定期亲临县学、州学授课;此后几任知州也重视办学,因而“士好学成风”。宋代漳州登进士第达261人。明时文化教育事业又有进一步发展,有、邺山书院,芗江

  东山风动石(2张)

  书院等近30所,知府等官员竞相到书院讲学。民间私学遍及各县。登进士第达479人。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大中小学校舍100多万平方米。60年代前后,出现漳州一中、诏安一中、龙海一中、云霄一中等一批教育质量较好的中学。1985年在全市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城区普及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八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中小学校舍62.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38.5万平方米,新建初级中学50所。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漳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508所,全年招生26.73万人,年末在校生92.49万人。

  (图册资料来源[71-72])

  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

  漳州共有全日制本科院校2所、大专院校6所,在校生7万余人。

  中等教育

  漳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6所,在校生5.67万人。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3所。

  漳州中等教育发达:漳州工业学校、漳州市农业学校、漳州灿坤学校、漳州财贸学校、漳州市交通学校、漳州海事学校、漳州闽南学校、漳州市第一技工学校、漳州市第二技工学校、漳州市中山学校等

  基础教育

  1998年漳州市通过“两基”达标验收。2006年长泰县、芗

  自然风光(22张)

  城区、龙文区、龙海市获得省“双高普九”县(市、区)称号。全市小学受教育率99.5%,初中97%。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工程”,加强达标校的创建工作,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瓶颈,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7%,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提高到72.2%。

  截至2012年,漳州市共有小学1621所,在校生34.05万人;普通中学245所(其中独立初中174所,完中71所),初中在校生23.5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57万人;幼儿园1496所,在园幼儿12.32万人;特教学校7所,在校生3737人(含随班就)。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学校定级达标和争创文明学校活动。有省优质幼儿园2所,省标准幼儿园15所,市标准幼儿园69所,省示范小学7所,省农村示范小学88所,市级农村示范小学96所,一级达标高中校7所,二级10所,三级25所;省级文明学校31所,市级文明学校96所。

  交通

  编辑

  铁路

  漳州已成为闽南、粤北地区铁路枢纽,境内有鹰厦铁路、龙厦高铁、厦深高铁等铁路经过;港尾支线、古雷支线也已在规划、建设中。现有漳州站、漳州东站、角美火车站、漳浦站、南靖站、南靖龙山站、云霄站、诏安站等站。

  公路

  漳州公路网络由2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5条省道、57条县道和众多得乡、

  漳州——厦门跨海大桥镇、村道路组成。其中沈海高速漳州段、324国道、省道官九线、漳东线和厦成高速漳州段、319国道、省道西港线、东东线构成了漳州市“四纵四横”公路主干网,农村公路已实现行政村的村村通水泥路。至2008年,漳州市公路总里程1000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达80公里,已形成各县(市、区)到漳州市中心一半小时经济圈,此外,沈海高速公路厦漳扩建工程漳州段及厦漳跨海大桥已开工建设,莆永高速漳州段、厦成高速漳州段(海沧至天宝)、福广高速(广州至福州高速的漳州段(诏安至天宝)、招银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漳州市区绕城高速,漳州沿海大通道(滨海一级疏港公路)也已在规划、建设中。

  港口

  漳州港漳州拥有海岸线715公里,居全省第三位。漳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辖区内有漳州港的古雷、东山、云霄、诏安四个港区和厦门湾的招银、后石和石码共七个港区。至2007年底,漳州市已建成生产性泊位60个,生产性岸线长6073.2米,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沿海航道70公里,年吞吐量3000万吨,集装箱30万TEU。其中,古雷港区是中国八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可利用长度约4.8公里,可规划建设1万至25万吨级顺岸式泊位35个。

  运输

  漳州市已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共有道路客运站47个(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11个),一、二级站场均分布在市区和县域行政中心。漳州市现拥有营运客货车21064辆(其中客车1431辆、货车19633辆),出租车1205辆。客运班线449条(省际63条、市际123条、县际145条、县内118条),形成内联城乡、辐射外省(市)的客运网络。各类运输船舶116艘、5.1628万载重吨、951客位。开辟东南亚、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等12条国际航线,港台两地货物经第三地转运和试点直航已初具规模。

  文化

  编辑

  概况

  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

  民俗风情(21张)

  兴办荣、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火田畲种无耕犊”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载:“松州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漳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建州开始迄2012年已有1326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历代名人辈出:明代《东西洋考》作者陆燮、清初“闽海才子”黄道周,漳州户籍,祖籍福建莆田市城厢区,近现代文化名人、大师许地山、杨骚、林语堂等饮誉海内外。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育基地。

  (图册资料来源[83-87])

  文物

  唐代的松洲书院,是省内最早的书院之一;云洞岩,自唐以来文人题刻203

  漳浦赵家堡(3张)

  处,位居全省第二;东山铜陵关帝庙,融建筑艺术、石雕、金木雕、彩瓷剪贴雕、贝雕为一体,饮誉省内外;漳浦县的赵家堡和黄道周天地盘,芗城区千年古刹南山寺,以及漳州沿海和山区的2000多座生土楼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元代陈大举农民起义勒石、明清天地会遗址、龙海小刀会遗址,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南海域首次击沉日本侵略军驱逐舰的龙海南炮台。尤其是打响福建武装革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红旗不倒的闽南革命根据地等,也留下多处革命史迹。至1997年,漳州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9处。

  方言

  漳州方言分漳州闽南语、潮汕话等。

  开漳圣王1、漳州闽南语,唐朝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大部分来自中原,他们通用中原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福建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大部分地方以及厦门、泉州和包括龙岩新罗,漳平一带,广东海陆丰(今汕尾)的闽南话,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中原话、河洛话部分相承。

  2、潮汕话,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诏安、东山等县广泛使用。

  3、客家语,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还有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语,多是清代沿海迁界后,康熙代后期开始的复界后从汀州府迁来的。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天气预报 更多>>

漳州天气

  • 今日
    高温 36℃
    低温 26℃
  • 明日
    高温 35℃
    低温 26℃
  • 后天
    高温 35℃
    低温 2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网 > 福建政府网 > 漳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