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建筑之教堂篇

  • 来源:火车网
  • 点击次数:1069

教堂建筑

英美教士大都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来厦门鼓浪屿设立教会的。当时在鼓浪屿有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以及依附于外国教会的中国教堂。

安献堂

安献堂是美国安息日会1905年创设的。初时租用民房传教,后来通过美国领事馆以低价买公地,陆续建造几幢楼房。其中之一即作为讲经传道之用。启用时,适值该教会在这里召开闽南各属友会联谊会,又逢这座教堂的奉献典礼。因此命名为"安献堂"。其平面为一字型布局,简洁明了、整齐划一,外观亦朴素、大方,完全是石质材料的自然本色,使得整个建筑敦厚、朴实,干净利落而又不失庄重与神圣。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来华传道的安德纯牧师夫妇在鸡母山西侧买下一块石头山地6千余平方米(今鸡山路18号),请来了一位名叫富师的惠安建筑师,就地开山取石平整土地。在安的授意下他设计一幢根据闽南特色可以就地取材完全使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教室大楼。1934年一幢白色花岗岩三层校舍屹立在山头上,该楼坐北朝南,为花岗岩条石建成的全石构建筑,共3层,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平面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沿中轴左右对称,中心部位入口处以四根圆柱、三角形山花和台阶为装饰。屋顶为平顶式,四周设高1米的石砌女儿墙。该建筑为美国建筑师设计,受当时欧洲新建筑的影响,注重功能和结构,立面处理简洁、明快。她粗圹美观、采光充足、牢固实用。前面二楼凉台采用四支整体条石的圆形石柱托着三角屋顶具有美式情调非常壮观是鼓浪屿唯一以条石堆砌而成的三层方块大楼,既有闽南地域的特点又有美国大楼的风格的建筑艺术。

竣工当年安就奉献给安息日会。为纪念安夫妇的功绩所以取名“安献楼”做为女子学校之用,取名“美华女子学校”。1937年更名为“美华三育研究社女社”。1935年顺利开学女生70余人教员20人。安息日会在鼓浪屿发展很快,当时设在鼓声路14号的礼拜堂已无法满足需要,于是,1938年,礼拜堂迁到安献楼二楼。1951年,安息日会加入“三自”,文革期间停止聚会。教堂曾一度改为小学。现安献堂为安息日会的养老院。

地址:鸡山路18号

想要了解更多鼓浪屿旅游攻略请点击专题:时光漫步,情迷鼓浪屿>>>

福音堂

福音堂是英国伦敦公会的产物。初时亦是租用民房传教,本世纪初才建造一座非常本土化、民居化的教堂。此教堂的平面近似正方形,内部用中间二排柱子划分为三纵向的空间,中间宽敞,两侧稍窄。后部设有祭坛,前门设有门廊,供望道者用。其屋顶做了特别处理,分为三个部分的两坡屋顶。第一,显示了一种内在的空间结构关系,即内部空间的中间是主要空间,后部是祭坛,两侧是次要空间。同时,也打破了单调的屋顶形式。因为,近似正方形的屋面只做一个二坡的屋顶会很难看,而做平顶似乎与教堂建筑的性格不相吻合。因此,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两坡屋面形式。这种屋面处理多少为正方形布局形式之屋顶处理开了先例。此教堂的山花细部进行了植物藤萝图案的雕画,为闽南地方匠人的做法。

下一页更精彩:西班牙天主堂 若这便是宗教,宗教是美的,是浪漫的。

想要了解更多鼓浪屿旅游攻略请点击专题:时光漫步,情迷鼓浪屿>>>

 

 西班牙天主堂 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西班牙天主堂是鼓浪屿比较纯正的洋式教堂。教堂的外观完全是西式做法,模仿哥特式教堂风格,仅仅在尺度及比例上缩小了不少,为的是使其能够适宜鼓浪屿狭小的街道并与周围小尺度的环境条件相匹配。此教堂是20世纪初期建造的。在此之前的教堂曾几易其地,教堂的主教和神父都是西班牙人。到目前为止,每个周日教堂都还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式样最独特的鼓浪屿教堂

天主教堂在鼓浪屿几座教堂中,式样最为独特,属于西班牙哥特式建筑。整座教堂以尖形为特点,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楣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

特别是正面,目光所及,都是尖形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中门上方正中,镶一梅花型装饰窗,环以繁花浮雕,显得十分灵秀。整个教堂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

那洁净美丽的天主堂。尖顶上的十字架高耸天穹,而蓝天下那高大的木棉树花开得正旺,映照着白墙彩窗,而传出隐隐吉他声,是俗世风尘中难得的静谧,若这便是宗教,宗教是美的,是浪漫的。

除了弥撒时间外,平常这里都是门窗紧闭,所以若你步行至于此,时机正对,一定要进去坐坐,观赏它的蓝色穹顶,听吉他伴奏唱圣歌,间或有本地几位老太太用英语交谈——这是鼓浪屿历遗留的部分。这天主堂原名ECCLESIA CATHOLICA,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想要了解更多鼓浪屿旅游攻略请点击专题:时光漫步,情迷鼓浪屿>>>

 

下一页更精彩:三一堂--建筑结构奇特,声效堪称一绝

三一堂----建筑结构奇特,声效堪称一绝

三一堂是美同归正教派下的厦门新街、竹树两个堂会和英国长老会派下的厦港堂会住鼓会友联合筹建的,建于1934年。其经费来源除外国教会帮助外,大部分是会友个人认捐和星期日做礼拜时集体奉献的。

这是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西式教堂,所用材料为当地的红砖和白色石材。为避免和福音堂互相混淆,不用鼓浪屿堂会的名称,而取名"三一堂",表明是三个堂会合一的产物,也符合《圣经》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建筑赏析

三一堂 的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黄瓦屋顶上,居中矗立着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高耸云天。在教堂的中心,正十字相交的屋脊之上有一个采光穹窿顶。红墙装饰着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四面敞开十二道大门、十六扇窗户极为宽大,具有通风、采光、疏散的实用特点。堂内长宽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墙体上,巧用无柱钢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顶,显得高大堂皇又带来极其科学理想的音响效果,成为本堂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绝。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其雄伟非凡气势,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建筑结构奇特,声效堪称一绝

室内宽敞明亮,中央是一个十米直径的穹隆,像一个大喇叭,也许是它的原因,使殷承宗、许裴平、许裴星兄弟、吴天球等中外著名音乐家在无扩音的情况下演出都盛赞室内音质效果极佳,所以这幢建筑不但有建筑功能,还包含着丰富的声学效应。

会堂可容纳一千人左右的座位,音响极佳,其原因在于讲台结构。首先是讲台如同大音箱,讲台立面用木板围护,屋顶木板条天棚,天棚内有很大的空间,这种结构和提琴的结构相似,没有回音,由于室内平面呈十字平面,结构呈八个角,回音通过它吸收了。

地址: 安海路67号

想要了解更多鼓浪屿旅游攻略请点击专题:时光漫步,情迷鼓浪屿>>>

下一页更精彩:协和堂--国际礼拜堂 :这里的信仰没有国界

协和堂--国际礼拜堂 :这里的信仰没有国界

创始于1863年的协和堂(翻建于1911年),这座建筑也基本上是西式布局,只是外观有地方色彩。

协和礼拜堂 :该堂系由“三公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差会、英国长老会)于1863年始建于鼓浪屿。时称“ 国际礼拜堂 ”。此为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 。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union CHURCH)。1912年4月,礼拜堂曾一度作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

原为英国礼拜堂,由英、美教会的牧师用英语讲道,是外国教徒专用的礼拜堂。因而教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番仔礼拜堂”。后来,懂英语的中国教徒也可以进去参加礼拜。来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不分国家、宗派的界限,他们都在主的爱中走到了一起,一同在此敬拜公义、慈爱的造物主。教堂用英语举行礼拜,每周日下午六时,由英、美教会的牧师轮流用英语讲道。教会不但兴建了许多教堂,而且还建有圣教书局,专门出售宗教书籍。他们还创办医院、教会学校多所。当时,属于教会的建筑的比例是很大的。

49年后,协和堂董事部的负责人决定回国,遂把该堂(包括堂内布局的资产)送给中国教会。归回中国教会后,由闽南大会驻委会派人负责接用,每主日举行礼拜,但人数不多。1951年3月底,闽南驻委会接受鼓浪屿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联合申请,将协和堂交由两堂负责。1952年停止聚会。后该堂作为第二医院医用房。现在三自教会、“鼓浪语”文化保护社群以及鼓浪屿管委会等社会各界力量正对教堂进行修复、保护工作。

想要了解更多鼓浪屿旅游攻略请点击专题:时光漫步,情迷鼓浪屿>>>

手机版 关于火车搜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