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采用的是什么 2022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采用哪种技术

发布时间:2021-12-23 06:09:15 阅读:0 栏目:技术

导语:众所周知,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有标志性场馆的,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采用的是什么?2022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采用哪种技术?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采用的是什么

采用的是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

由于国家速滑馆冰面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这块冰也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的多功能全冰面。

赛后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

国家速滑馆简介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近奥林匹克公园林萃路2号,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冰丝带”的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

国家速滑馆将作为北京冬奥会大道速滑比赛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国家速滑馆规划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网球中心南侧(原2008年北京奥运会曲棍球赛场),建成后可用于冰球、冰壶、大道速滑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场馆。据了解,冬奥会结束之后,国家速滑馆将365天不间断经营,成为一个类似水立方、鸟巢这样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企业运营兼备的运动健身场馆。

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 国家速滑馆完工

将承担2022北京冬奥会速滑比赛任务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于12月25日完工,并计划于明年1月开展首次制冰工作。

国家速滑馆于2017年开始施工建设以来,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因其外形由 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完工后的“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内部走廊

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极大的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且建筑用钢索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完工后的国家速滑馆外立面在夜间已经开始亮灯,为营造出“冰丝带”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国家速滑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每块尺寸都不相同。

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国家速滑馆还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系统的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场馆。这项技术不仅环保节能,而且制冷非常均匀,可打造“最快的冰”。

国家速滑馆的全冰面设计,其目的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着眼于服务赛后可持续利用。为了同时满足冬奥会速滑比赛运动员上下场要求以及赛后全冰面转换,场地中央还专门制作了一块可移动制冰板。

国家速滑馆引入“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技术,为场馆配备了一颗“智慧大脑”。将为观众、赛事组织和参与者提供优质的观赛体验、完备的服务保障,使速滑馆成为一个智慧场馆和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向世界贡献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