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石城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shicheng.gov.cn
  • 地        址: 暂无
  • 服务热线:
  •         

石城县政府网简介

  石城县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长汀县,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市广昌县。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内汇合,素有“闽粤通衢”之称。

  石城县是江西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

  石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美誉,至2001年,辖5个镇、5个乡,共有13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县境通行客家话(属宁龙片),客家文化浓厚。隶属历史

  编辑

  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

  石城风光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

  两汉时先后隶属雩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

  晋太康五年(284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属虔州。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

  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

  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

  宝福宋塔是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

  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

  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

  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政府驻琴江镇。

  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行政区划

  编辑

  石城县石城行政区划屡经变易。自宋至清末,石城县分长松、陂阳2乡,乡之下先后分11里、8里半、9里。苏区时设区、乡,民国时又设区、保联、乡、保等,变动频繁。解放初石城县分7区43乡,至1955年改划为8区110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设1镇14个公社与1个垦殖场,至1972年定为1镇14个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石城县分设琴江镇与木兰、高田、岩岭、小松、丰山、小别、观下、屏山、珠坑、大由、横江、小姑、龙岗、洋地14乡,下辖138村,2个居委会与1879个村民小组。

  2001年,撤并5个乡镇,由原15个乡镇合并为10个乡镇,原岩岭乡并入高田镇,长天乡、观下乡并入琴江镇,洋地乡、小姑乡并入横江镇,合并后乡镇为5镇5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辖131个村、13居委会(琴江镇9个居委会、高田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各1个居委会)。

  地理环境

  编辑

  shadow

  出口

  ©2015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江西省的瑞金市,西毗宁都,北靠广昌;地处东径116°05′46〞至116°38′03〞,北纬25°57′47〞至26°36′13〞之间。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

  琴江由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注入赣江。

  石城县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

  自然资源

  编辑

  石城县南北同经长71.8公里,东西纬宽53.7公里,石城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111347亩,约占总面积的89%,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的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的3%,道路、城镇、村落、厂矿237230亩,约占总面积的10%。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

  石城县地下资源有钽、铌、锡、钨、稀土、瓷土等20余种。

  人口民族

  编辑

  中国最美的莲乡--石城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石城县常住人口总数为278246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县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52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960人,增长4.89%,平均每年增加129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9%。

  家庭户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石城县共有家庭户69875户,家庭户人口为273962人,占总人口的98.4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9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7人减少0.15人。

  性别构成

  石城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43821人,占总人口的51.69%;女性为134425人,占总人口的48.31%。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99。

  年龄构成

  石城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1523人,占总人口的22.11%;15—64岁的人口为194611人,占总人口的69.9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112人,占总人口的7.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8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8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石城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77177人,占总人口的99.55%;畲族、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白族、蒙古族等8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069人,占总人口的0.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891人,增长4.50%,占总人口比重增加0.0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77人,减少14.21%,占总人口比重减少0.02个百分点。

  受教育程度

  石城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911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2867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1475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9032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300人上升为3274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169人上升为1030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0535人上升为4124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3877人下降为32462人。

  城乡人口

  石城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85692人,占总人口的30.8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92554人,占总人口69.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1个百分点。

  社会

  编辑

  教育

  教师队伍

  至2008年,石城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25所,教职工285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特级教师2名。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35个,市级课题41个。有2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有102名市级骨干教师。仅2002至2007年,就有100余名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学比赛等级奖,其中有2名教师参加全国优质课竞赛获全国一等奖。

  幼儿教育

  至2008年,有幼儿园121所、在园幼儿5981名。

  义务教育

  1995年,“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代表国家的评估验收,2005年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2008年顺利接受省政府综合督导评估检查。

  高中教育

  至2008年,石城县有完中3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6417人,高中在校生万人比达219.5。县职校在校学生达1205人,开设有数控加工等10余个专业。

  民办教育

  至2008年,石城县兴办了石城三中(2008年7月政府收购)、赣江源文武学校、石城五中3所民办学校。

  素质教育

  至2008年,石城县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中专院校输送近两万名优秀学子,其中向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输送少年大学生20余名。仅2006至2007年,就有43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等级奖。石中、一小选送的舞蹈《岁月如歌》和《巾帼小英雄》双双获得全市“英东杯”文艺展演中学组和小学组一等奖,《岁月如歌》还代表全市参加了在湖南郴州举行的全国展演。石城二中荣获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全省团体总分一等奖。

  体育

  2010年,获赣州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赣州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全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先进单位、获赣州市气排球协会先进工作单位。

  【机构队伍】

  2010年进行机构改革,保留石城县教育局(挂县体育局牌子),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将原县体育局的职能划入县教育局。体育局(正科级)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另外还有干部职工6人(机关副主任科员1人,干部1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干部2人;全年人体育协会工人1人;体育馆值班临时人员1人)。石城县体育总会下属有老年体协、钓鱼协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单项协会组织。

  【体育设施】

  2010年,在原有体育场馆基础上新增塑胶田径场2个,塑胶篮球场2个,连片塑胶门球场2个,新建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点含1个水泥篮球场、2个乒乓球场)。2010年底,石城县有多功能体育馆1座,训练房1个,小运动场4个,游泳馆1座,有看台灯光球场3个,健身房1个,健身路径12条,旱滑场1个,棋牌房1个,篮球场83个,排球场35个,门球场14个,地掷球场4个,乒乓球台122个。

  卫生

  石城县卫生局自1956年5月由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改为卫生局。几经合并与分设,1970年7月从县革命委员会院内搬出,迁入桃源洞今西华路现址。县卫生局是政府主管石城县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依法行使对石城县的卫生行政管理职能。至2008年,石城县卫生系统有医疗卫生单位22个,其中,县级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14所,全额事业单位4个;在职干部职工6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86人。石城县14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1—3个村卫生所,现有乡村医生336人;医疗卫生单位开放病床320张。

  高田、木兰、小松、长天、屏山、丰山、大由、龙岗、珠坑等乡镇卫生院陆续建起了门诊综合楼或住院楼。新建防保大楼2083平方米,总投资110万元;县医院新建门诊大楼5900平方米,住院部续建1390平方米,总投资760万元;县中医院新址5800多平方米,新建门诊综合大楼3860平方米,总投资360万元;县疾病控制中心大楼总建筑面积2570平方米,建设预算投资220万元。

  交通

  G206国道纵贯石城县南北,G323国道经过石城县北部

  G72泉南高速公路石吉段(石城-吉安)横穿石城县东西、

  G35济广高速鹰瑞段(鹰潭-瑞金)纵贯石城县南北。

  规划中的鹰梅铁路(鹰潭-梅州)途经石城县。

  吉永泉铁路拟途经我市(赣州)兴国、宁都、石城3个县的13个乡镇,将设3个火车站。项目预计今年(2015年)年底前开工建设。

  全线(吉永泉铁路)新建正线长度495.867公里(含新建黄塘货车线39.156公里);新建兴国联络线长18.85公里;改建既有鹰厦线长度2.813公里。整个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3914358万元,其中静态投资为3455859万元,机车车辆购置费107952.55万元。

  该铁路等级定位为国铁I级,以货为主、兼顾沿线客运,设计速度:以货运为主120公里/小时。

  经济

  编辑

  第一产业

  生产概况

  2010年石城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030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64653万元,同比增长3.9%,林业产值11779万元,同比增长7.0%,牧业产值33289万元,同比增长8.1%,渔业产值41209万元,同比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00万元,同比增长5.7%。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4966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6.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6.08万亩,总产量9.45万吨,同比下降2.4%;烤烟种植面积3.28万亩,总产量5197吨,同比增长14.9%;白莲种植面积4.38万亩,总产量3159吨,同比增长9.2%;新开发种植油茶2.4万亩、香料原料林1万亩。生猪规模养殖户增多,存栏500头以上48户、3000头以上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个;培训农民1.2万人次;石城县被评为“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先进县”。

  2010年,石城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4100万元,同比增长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2年末,石城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24万千瓦,同比增长9.3%。全年实际机耕面积12955公顷,同比增长3.0%。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182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810公顷,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74.3%。全年农村用电量2605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2.1%。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9座,新修、维修“七小”水利工程300座次,完成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7个。

  第二产业

  2010年,石城县第二产业增加值63569万元,增长18.7%,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8%,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

  工业

  2010年工业实现增加值59218万元,同比增长17.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4%,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石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918万元,增长26.3%,增速列赣州市第2位,主营业务收入67059万元,增长54.2%,利税5555万元,增长106.7%;新增年纳税超百万元企业4家,累计达5家,轻纺电子产业上缴税收突破千万元。开工在建工业项目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投资超亿元重大工业项目5个;万年青水泥一期、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建成投产,钽铌矿综合开发、典金服饰、电子触摸屏、氟化工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园区开发面积1750亩,当年入园企业12家。江西省铭鑫冶金设备有限公司的“铭鑫”注册商标和江西皇京福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的“亮字”注册商标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建筑业

  2010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431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42万元,同比增长27.9%,其中竣工产值12193万元,同比下降13.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7452平方米,竣工面积143502平方米,其中住宅122463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0年,石城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6.5:27.6:35.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历年来首次接近36%,标志着石城县第三产业正在迈向中级(36%-50%)发展阶段。这一显著变化是2010年石城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快速推进旅游景点综合开发、隆重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高品位高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大成果。石城县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增长79.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31人次,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增长20.2%;旅游外汇收入16万美元,增长19.3%。

  2010年,石城县第三产业增加值82666万元,增长18.8%,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0%,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

  消费

  2010年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8万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7038万元和184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386万元,同比增长19.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51万元,同比增长13.1%;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211万元,同比增长5.8%。

  对外贸易

  2010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6.4万美元,同比减少24.4%,其中出口29.6万美元,同比减少70.7%。

  招商引资

  2010年全年签约内资6.2亿元,实际进资5.3亿元;签约外资1070万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360万美元。

  通信事业

  2010年末固定电话27302部,比2009年减少528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1.2部/百户。手机用户78600户,比2009年增加15000户。宽带用户4328户,比2009年增加516户。

  旅游业

  石城县着力打造了赣江源、通天寨、九寨温泉,

  温泉(3张)

  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宋塔宝福园、桂花屋和大畲荷花园等旅游项目,特别是推出了“亚洲第一漂”——赣江源漂流。2010年7月,隆重举办了“赣州市第四届旅游文化节暨赣江源·江西石城第一届旅游文化节”。2011年,将举办第二届旅游文化节。通天寨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江西省省级地质公园”。大畲村和九寨温泉被列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石城县被联合国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旅游业联合会等六个单位或组织联合授予“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文化

  编辑

  石城县是闻名江西省的灯彩之乡和社会文化先进县。1992年被命名为江西省“灯彩之乡”,1998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西省社会文化先进县。

  宗教

  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后传入。唯因教义相异,历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轻佛,道兴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复兴,迄南宋又渐衰落,明太祖极崇佛教,邑内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内修建仙坛多处,道教为这一振。清代,佛教渐盛,寺院多达90余所,道教则渐见衷落,道观废败,道士流散乡间,或改奉儒佛二教。明末清初之际,有多种民间会道门传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这些会道门均在解放后逐渐消亡或被取缔。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主教传入,解放后消失。解放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业受国家法律保护。

  遗迹

  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

  客家风景(5张)

  ,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冯梦龙《三言两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却说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个鲁廉宪,一生为官清介,并不要钱,人都称为“鲁白水”。那鲁廉宪与同县顾佥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县。

  风俗

  晋末、唐、宋及明清时期,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及其周边地区定居、繁衍。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同化、改造、创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人。

  客家方言:石城是客家人聚集地,石城县全部使用客家话。如石城人称太阳为“日头或热头”、称月亮为“月光”、称睡为“歇”,等等。

  客家习俗:节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节、端午节、七月半和中秋节,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和讲究。如大年初一的早饭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荤,而且必须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称“丰菜”,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又有当地老人相传是古代食物极度缺乏时期正是这个“丰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为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救命菜每年过年定会吃这道菜,并作为供品与其他鸡鸭鱼肉一起上供。

  婚嫁:石城客家人的婚嫁礼仪较为繁杂,其程序分为定亲、纳彩、贽鞋样、传庚、报期、嫁娶、入厨、送油、满月、回宁。

  丧葬:其程序主要为送终、报丧、吊唁、入殓、出殡、除灵做七。尸体处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后有的开始使用火葬。自2001年后全方面开始火葬!

  庆贺:石城客家需要做酒庆贺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寿辰:虚岁逢十的诞辰日做生日酒;诞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汤饼酒、足月做满月酒、足年做过周酒;建房动工、厅堂上梁、竣工及迁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师、上学、承桃均要做酒宴请亲朋。

  客家饮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为稻米,辅以番薯、大豆、小麦为补充。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主要菜馔有:棋子块(东坡肉)、肉丸鱼丸(用动物无骨精肉与淀粉搅碎后的混合物)、油炸鱼、霉豆腐(豆腐乳)、酱豆子、萝卜干、腌菜及各类蔬菜。比较有特色的副食类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饺、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筑多数为“厅屋室”又称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围”、“土楼”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历来注重教育事业,尊师重教之风十分浓厚。从宋代起,石城除建有县学和书院外,地方上延师办学风气很浓。北宋大儒温革创柏林讲学堂于岩岭深山之中,名噪一时,除本省学员外,闽粤生员也来此求学。由于石城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了石城客家民系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策。明、清两朝中进士者9人,中文举者69人,中武举者25人。

  文艺:石城客家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内容丰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石城客家灯彩。石城客家灯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龙灯、茶蓝灯、船灯、马灯、狮灯、八宝灯、桥板灯、蚌壳灯、秆龙灯······等几十种。自明朝以来新春佳节舞灯之风盛行,从正月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谢灯,另外还经常组织灯彩比赛。

  名胜古迹

  编辑

  石城是“客家摇篮”之一,客家遗址丰硕,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

  石城通天寨风光(3张)

  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一个,天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主要景点有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岩摩崖石刻,县城东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禅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等。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毛泽东和朱德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客家文化遗迹主要有:宋宝福院塔,桂花屋(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以及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

  景奇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景区山水奇特,峰峦璀巍,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经专家论证,景区被称为“仙人犁田”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极具地质考据价值。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建于明代,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鸡公岽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盘。

  宋塔宝福园

  宝福宋塔是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建于北宋时期,落成于大观四年。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高59.79米,底层直径12米,属于江南阁楼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成竹节钢鞭形,为砖木结构,工艺精巧,气势雄壮,是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晶。站在塔顶,石城的全景尽收眼底。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石城县百姓都来此拜塔朝寺。[6-7]

  特产

  编辑

  通心白莲、石城手工粉干、石城王润生毛笔、翻秋花生、石城水饺

  石城重纸:宋代已有,以“明如玉,质如扣”闻名于世。清乾隆时期,曾被誉为“天然国宝”,列为贡品。

  石城砚石,以石中有花纹图案著称于世。清代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因产于石城龙岗黄石山,又称为“黄石”、“龙石”。始创于北宋,失传于清末民初,1991年由石城著名艺术家赖德廉先生恢复挖掘。石城砚石藏于深涧之中,其石色有赤赭、淡赭、羊肝红、鹅黄、翡翠绿、灰宝蓝等,可谓是中国砚石之最。孙铁青评价:“石城砚称得上五大名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