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天等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tiandeng.gov.cn
  • 地        址: 天等镇和平路027号
  • 服务热线: 0771-3526753
  •         

天等县政府网简介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属广西崇左市。东接隆安、平果县,南部大新县,西接靖西县,西北靠德保县,北界田东县。1952年由镇向县、龙茗县合并为镇都县,1957年改天等县。县城天等镇直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25公里,西南部县界距中越边境最近处9公里。天等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3公里。

  天等县全景都康、上映、怀化州。向武、都康、上映州属广南西路邕州横山寨治所在今田东县,余属邕州太平寨沿所在今崇左县。元,龙英垌改为龙英州,原结安垌改置结安州、佶伦州、都结州,怀化州改为上怀恩州,余各州沿袭。向武、都康州属邕州田州路治所在今田阳县,上映州属镇安路治所在今德保县,余各州属太平路。明,废上怀恩州,余各土州沿袭。向武州初属田州路,永历五年1651年升为府,直隶广西布政司。都康州初属田州府,建文元年直隶广西布政司。上映州属思恩府治所在今武鸣县,余各土州属左江道太平府。清,各州沿袭。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属左江道镇安府,余各土州属太平思顺道太平府。民国5年1916年9月,龙英、全茗、茗盈土州并为龙茗县,以原龙茗土州治今龙英街为县治;佶伦、都结、镇远、结安土州并为镇结县,以原佶伦土州治今进结街为治县。民国6年,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并为向都县,以原向武土州治今中和街为县治。龙茗、镇结县属镇南道,向都县属田南道,3县后属天保区天保区民团指挥部于民国29年6月为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公署,治所在今德保县;31年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所在今靖西县。1949年12月15日,龙茗县解放,属龙州专区,同月23日,镇结县解放,属武鸣专区。1950年1月31日,向都县解放,先属武鸣专区后属百色专区。1951年6月,镇结、向都县并为镇向县划镇结县大隆区全部给平果县,以原镇结县治今进结街为县治,属百色专区。1951年9月,镇向、龙茗县并为镇都县,以原龙茗县添等镇为县治,先属崇左专区,后属邕宁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州。1953年4月划都结区全部给隆安县,全茗区全部划给大新县,4月将甘茶区全部,7月续将丰马、双燕、那雅3乡划给田东县。

  天等县1955年1月,平果县杰流乡划归镇都县;1956年7月,隆安县都结区茴梨乡划归镇都县;1957年4月,隆安县龙彦屯划归镇都县茴梨乡。1957年4月17日,国务院批准镇都县改名为天等县,县治添等镇随之改名为天等镇,属邕宁专区。1958年7月划救汉乡的弄扎屯给大新县那岭乡。1958年12月,天等、大新县并为新英县,后改为龙茗县,县治在龙英街。1959年5月撤消龙茗县,恢复天等、大新县,属南宁专区。1970年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天等县属南宁地区至今。崇左市于2003年8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天等县归崇左市。1964年,平果县天南、品力、孟养乡划归天等县进结区。行政区划编辑天等县辖4个镇、10个乡。天等县地处桂西南,东接隆安、平果县,南部大新县,西接靖

  区域位置西县,西北靠德保县,北界田东县。1958年曾与大新县合并为新英县,次年恢复两县原制。县城天等镇直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25公里,西南部县界距中越边境最近处9公里。天等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3公里。全县总面积323.8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276.16万亩,天等县辖4个镇、11个乡:天等镇、向都镇、龙茗镇、进结镇、把荷乡、东平乡、都康乡、驮堪乡、福新乡、华隆乡、金洞乡、进远乡、宁干乡、上映乡、小山乡。

  天等县天等县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696.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98%。其中土山占总面积的22.60%;石灰岩山地占总面积的41.50%;硅质灰岩山地占总面积的10.31%;半土半石山占总面积的3.57%。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西南部四城岭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东北部天南村洞荷洼地,海拔263米,一般海拔为450米至650米。县内岩溶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77.4%。

  气候环境

  天等县地形天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多山,海拔高度较大,因而气候较邻县温凉湿润。春末至初秋多受偏南气流影响,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冬季受北方寒潮影响,气温偏低,湿度小,雨量少。县境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量较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0.6千卡/厘米2,其地域分布是平地多,山区少。一年当中,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月约5.5千卡/厘米2,2月至7月逐渐增多,7月达最高值约11.4千卡/平方厘米,尔后逐渐减少。县气象观测站四周环山,日照时间年平均不足1520小时,最多是1965年,达1768.9小时;最少是1960年,仅1138.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约33.7%。区域分布与太阳辐射相似,平地多,山区少。一年中,1月至4月阴雨多,日照少,各月平均日照在100小时以下,尤以2、3月最少,平均每天仅2小时多一点。5月至6月增至平均每天4.5小时以上。7月至9月日照最多,月值170小时以上,每天近6小时。10月至12月逐渐减少,12月只有109小时。天等县日照时数能满足一年各造作物生长需要。

  水文状况

  天等县峰林谷地多为断层地带,透水性大,地

  秀美景色表水系不发育,全县大小溪河20多条,均系大小泉水汇成,枯水期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下,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至3立方米/秒,洪水期多达100立方米/秒。主要溪河有:太平河古称枯榕江,源于把荷乡吉兰村含若兰水库,经向都镇福利、乐久村与源于九十九岭的支流那必河会合,过祥龙、中和,平尧村后入田东县,归右江。汉洞河又名大汉溪,源于向都镇汉洞村上汉屯,经汉洞后从叫通落水洞入德保县,归右江。天等河又称荣华河、都康河,源于都康乡显鲁村那英山念向水库,经宁干乡永乐村伏慢水库至宁干那近屯与源于九十九岭的支流汇合,过龙盛村,都康乡降祥村、华隆乡稻香、荣华村后与支流古桃河汇合入天等镇,过华隆乡红岭、盛典村后潜入地下,出隆安县,归右江;冬季、河少水,流至天等镇丽川村与华隆乡红岭村交界的漏泵处入落水洞,红岭至盛典村一段河道干涸。进结河古称布鱼河,源于驮堪乡恲龙村那孟屯,经文秀村、进结镇结安村至进结街与源于进结镇团乐村的洞宁河汇合,过隆凤民元村后入地下河,出平果县,归右江。那造河源于东平乡泉水及三寿村,经利益村到那造村汇合后流入田东县与枯溶江汇合,归右江。龙茗河古称龙江,源于四城岭东麓福新乡苗村、种典村,至龙茗镇西北村与源于四城岭北麓上映乡佩光村的支流汇合,经龙英、三北、小山、龙桥村后入大新县利江,归左江。

  人口民族编辑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140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如下:天等镇21873、龙茗镇18836、进结镇28521、向都镇24553、华隆乡32883、都康乡23999、宁干乡15471、驮堪乡26605、福新乡26179、东平乡18572、进远乡9092、上映乡27697、把荷乡18296、小山乡10140、金洞乡8683。根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常住总人口3381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如下:天等镇67426、龙茗镇16664、进结镇27318、向都镇37096、都康乡24197、宁干乡16813、驮堪乡27932、福新乡25040、东平乡20639、进远乡8446、上映乡28901、把荷乡19178、小山乡11164。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263179亩,1980年有耕地393137亩,占总面积12%,其中水田201785亩,旱地191352亩;园地7655亩,占0.2%;林地664419亩1974年林业普查数,占20.4%;树林地115750亩,占3.6%;牧地499190亩,占15.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510亩,占1.6%;交通用地20759亩,占0.6%;水域46572亩,占1.4%;荒山荒地1464196亩,占44.9%。1981年至1985年间,全县城镇建设占用耕地213.57亩,乡村建设占用耕地914.15亩,共计1127.72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389416亩,比1980年减少3721亩。1985年,全县有难利用的荒山荒地81.04万亩,占荒山荒地的56.86%;可利用的61.49万亩,占43.14%,人均1.67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地中,宜农荒地5.46万亩,占荒山荒地的3.83%,人均0.15亩;宜林荒地33.49万亩,占23.5%;人均0.91亩;宜牧荒地22.54万亩,占15.81%,人均0.61亩。

  水资源

  天等县六条主要河溪径流的补给,主要仰赖于大气降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658.8毫米,径流系数为0.3至0.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890立方米,约为自治区人均占有量5310立方米的73%,比全国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高44%。1985年全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后能提供使用的水量为4.6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的32.6%实际效益较差,另外,境内地下水富水区天然补给量为3亿立方米左右,枯水期总流量为8.31立方米/秒,平水期总流量为33.03立方米/秒。但地下水在峰丛洼地区域埋藏较深,不易开发利用。县内径流年内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较集中,约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别严重。境内岩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虽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别是进结、驮堪等乡镇的石山地区,水资源尤为缺乏。天等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644千瓦包括借大新县稔底建电站可开发量7200千瓦在内,1985年已装机9004.9千瓦包括稔底电站已装机4800千瓦在内,尚可开发利用7639千瓦。

  矿产资源

  境内金属矿产有锰、铁、金等;非金属矿产有磷、水晶、黄铁矿、重晶石、大理石等。其中锰、磷、水晶具有一定的工业储量,有开采价值。

  经济概况编辑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7.7%;财政收入完成3.93亿元,同比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8亿元,同比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2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132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054元,同比增长13.1%。

  第一产业

  天等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1980年社会总产值8334万元,农业占69.15%;1985年8744

  康乡田园万元,农业占60.72%;1987年13941万元,农业占61.97%。工农业总产值,1978年6954.2万元,其中农业占82.87%。1985年比1978年下降3.54%,其中农业占79.14%,下降7.88%。1987年比1978年增长17.20%,其中农业占73.63%,增长4.13%。农业内部,1978年种植业产值38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34%。1985年种植业产值30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7.09%,比1978年下降20.72%。1987年种植业产值47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32%,比1978年增长25.01%。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1950年至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播种面积90%以上的有26年,将近90%的有10年。1978年粮食作物收入1992.9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9.40%。1985年粮食作物收入1652.4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4.87%,比1978年减少17.09%。1987年粮食作物收入2842.1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64.46%,比1978年增长42.61%。天等县的粮食生产几经起伏。1959年以前,连年上升,1960年后连年下降,直到1971年才恢复并超过1959年的水平。以后逐年上升,到1982年发生了历史性突破。可1983年后又出现滑坡现象。1985年回到1971年的水平。天等县种植业生产的粮食,1953年至1987年,除了为天等人民提供必要的口粮外,还纯调出5577万公斤,已减去纯调入的2948万公斤,直接为天等县工业提供的原料,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8%;天等商业部门经营的工业品,几乎全部销往农村;县财政收入60%直接间接来自农业。

  第二产业

  清末,手工业主要有榨油、酿酒、编织、染织、铸造、裁缝、木工、打铁、首饰、弹棉、补锅、草绳、烧石灰、纱纸、土布等。手工业者多数集中圩镇。向武土州祥村、贵村和今把荷的上万村一带有人淘金。民国4年1915年广西省诚泰、福利2公司于向都县嘉平、样村承领开采沙金矿、红锑矿,因价格低而停办。天等县有犁头出于北区之鹿马、那隆、陇敏三村,每年约出千把,远销至隆安、添等及果化等处。每年还外出凿石均有三四千人,主要是建筑桥梁、石具、墓碑和雕刻等。南宁、镇南、田南各县及安南、暹罗两国无不有其足迹。以西区下州村百余户此工最为擅长人物花鸟,凿刻毕肖。又北区之上元百余户、铣村六七十户,其村人能造簪环首饰,长于银工。西区之更训、容正两村长于铁工,刀枪均能制造。1922年,龙茗县年产添等空心面线86万斤,镇结产20万斤,向都县产50万斤。添等空心面线最优,曾远销香港、广州。1923年向都县都康年产南粉10万斤,龙茗县产150万斤,向都凝圩编织草席、草帽出售每年约有千把只张。镇结县铣村个体户产纱纸18万斤,产值3600元国币。向都县汉洞村产纱纸400斤,产值150元。龙茗县会荣村也有纱纸出售。1926年,镇结县油桐产量3.8万斤,龙茗县产6.9万斤,向都县产6万斤。29年镇结县油桐产量增至4.28万斤,龙茗县增至27.07万斤,向都县增至13.56万斤。1948年3县有油桐榨坊15家,每家年榨油籽50至60万斤,产出桐油30万多斤,销往果化10万斤,其余在本地销售作灯油及涂料。油桐榨坊主要集中龙茗县士林村,镇结县岩造村,向都县平究村。1935年向都第二区之祥屯及第七区之加平村与雷平县交界之陇吼岭发现金矿,当地个体户淘沙采之,颇有收获,尤其陇吼岭采获颇多。解放后,向都镇金洞乡一带仍有人淘金,开采红锑矿。因黑市金价低,以开采红锑矿为主。进结、进远、都康等乡镇的石工匠,每年均有一二千人外出。进远乡政州村常有三四百名铁匠到外地打铁。进结镇民元村有百余名银匠到那坡县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专铸首饰。天等镇会荣屯、进结镇铣屯、向都镇汉洞仍生产纱纸,在县内出售。1949年工业总产值35.2万元,全是传统手工业。1954年11月,在添等镇太平街建立县火力发电厂,供机关、医院照明。1955年建天等酒厂。1956年成立会荣纱纸手工业合作社,同年转为国营天等造纸厂,1961年下马。同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铁器生产合作社,职工17人,后改为农机具厂。1972年购置车床等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同年县财政投资建立天等火电厂。1958年6月组织3000名民工,手工开采东平锰矿,1962年下马,1966年复办。10月,在驮堪建钢铁厂,在龙胜、龙茗、天等、都康、进结、东平等地建炼铁高炉162个,土炉939个,小窑炉1158个。上马人数46931人,砍伐木材93534吨烧炭,炼出结铁4367吨,生铁361吨,次年12月下马。同年5月,县财政投资10万元办金矿场,1960年下马。同年,于向都万福寺建炸药厂,1961年下马,1970年1月再上马,生产民用硝氨、木糠炸药,因产品无销路,1980年11月下马。5月,进结、向都、龙茗、天等铁器社和进结犁头合作社组成农机具厂。同年,于县城西北部建立与酒厂合并、统一核算的糖厂,1971年扩建,日榨甘蔗50吨。1982年并入胜利糖厂。5月,石印社转为县印刷生产合作社,12月改名新英县印刷厂。1960年8月改为天等县印刷厂。这一年上马的还有农机修造厂、化肥厂、金矿、硫磺矿、磷矿、东平锰矿、砖瓦厂、淀粉厂、炸药厂、陶器厂、纺织厂、炼油厂、皮革厂集体,除了农机修造厂、东平锰矿之外,1961年全部下马。1963年7月兴建天等县第一个水电站,新屯水电站。1966年8月县财政投资2万元兴建天等磷肥厂,1968年投产,1975年产值发展到97.74万元。产品除在本县销往外,还销往武鸣、隆安、邕宁等县。1980年12月因燃料短缺,质量低而停产。1968年,磷肥厂附设水泥生产车间,试产矿渣水泥。1981年磷肥厂下马,转产水泥,改为天等县水泥厂。1969年11月建天等县制药厂。1971年建木器厂。1984年因原材料缺乏和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下马。1973年7月县财政投资450万元,建天等氮肥厂。1981年3

  电解锰车间月停产。从投产至停产共生产合成氨6233吨,碳铵30197吨,总亏损153.92万元。因煤炭运输线过长,连年亏损而转为淀粉厂,部份设备无偿调给隆安氮肥厂。1974年7月,南宁地区轴承厂迁往扶绥县,天等县利用留下的设备建天等汽车修配厂。1975年自治区财政厅拨款180万元,办磷矿场。至1979年共产磷肥12.59万吨,产值115.35万元。除满足天等县需要外,还销往鹿寨、明阳、马山、横县等地。因品位低13℃以下,运输线长,成本高,亏损大,而于1980年停产。1976年10月投资755万元,由县农业建设兵团3000名民兵施工,兴建稔底水电站,1980年8月一级站两台机组投产,1985年11月二级站两台机组也投产。1977年8月县财政拨款138.32万元,兴建平尧下段水电站,1982年竣工,因设备和电线被偷,未能投产发电。1981年11月投资803.37万元,立项兴建日榨650吨的胜利糖厂,1982年12月投产。1982年1月兴建天等食品厂。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99万元,比1949年35.2万元增长38.74倍,比1978年1191.2万元增长17.4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锰矿18783吨集体、淀粉211吨、电力858万度、干粉6吨、人力打谷机300台,桂龙膏11.84万支、碾米机7台、桂龙酒1.38万瓶、破碎机99台、半夏止咳糖浆2000瓶、粉碎机89台集体、油箱1681只、粉丝33吨、档案箱677只集体。水泥2368吨、糕点59吨、木材1168立方米、酒精329吨、机制糖2362吨、混合酒216吨。全县国营工业建立了电力、冶金、机械、建材、食品、印刷和制药7个独立核算工业行业,职工1011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26人。固定资产原值2627.2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233.21万元,工业总产值829万元,销售收入674.55万元,销售税金75.23万元,利润总额51.99万元。各行业产值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电力56.62万元占8.48%、冶金103.30万元占15.47%、机械45.21万元占6.77%、建材12.08万元占1.81%、食品419.05万元占62.77%、印刷16.88万元占2.53%、制药14.48万元占2.17%。较大的国营厂矿场,有县酒厂、东平锰矿场、农机修造厂、胜利糖厂、水泥厂、印刷广、制药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厂和稔底水电站、平尧水电站、辽乐水电站。其中胜利糖厂产值269.11万元,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32.46%,东平锰矿场产值103.30万元,占12.43%,天等发电网产值66.9万元,占8.07%。

  第三产业

  清光结二十一年1895年,每逢圩日有广东罗定和广西宾州等

  天等县地小贩在圩镇来回摆摊,销售小工业品。民国22年1933年,本地人开设小铺店9间,经营油盐、烟茶、纸张,笔墨、药材等。1934年,镇结县镇结街有坐商15家,其中陈崇记有资金1万元国币,宝隆有资金0.5万元,其他铺店有资金0.2万元左右。向都县中和街有坐商19家,其中荣珍有资金0.7万元,谭荣兴有资金0.4万元,其他小铺店有资金0.3万元左右。龙茗县坐店19家,其中祥兴有资金0.2万元左右,经营布匹、杂货、烟酒、油盐、酱醋、药材、陶瓷等。1952年,建立国营贸易组和供销合作社。1953年成立国营天等贸易支公司,供销系统也先后成立县采购推销经理部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当年支公司和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7.1万元和27.3万元,商品销售43.4万元和34.1万元。主要经营的农副产品有生猪、土糖、桐籽仁、桐油、八角、茴油等,工业品有棉布、棉纱、毛巾、肥皂、火柴、煤油、食盐等。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统销,凭票供应。以后,扩大到家禽和生猪的派购。私营商业纳入批购、经销、代销轨道,行政上由商业局管理,批发进货与国营销售价格相同,购进商品只允许五金、小百货和文化用品。1956年,掀起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个体商业按行业组成1间公私合营药店参加该店的有瑞堂、万回春、坛寿堂、安生堂4间药店,资金约0.2万元,没有雇工,32个合作店组。1957年4月,成立民族贸易管理局,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实行统一领导,全县共16个核算单位,有职工793人。全年商业和供销系统商品纯购进153.4万元,纯销售360.5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8.9%,合作商店占11.1%。1958年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办公,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商业体制、机构变动频繁,经营管理混乱。为支援大办钢铁和大办水利,各商店抽调人员参加炼钢铁、修水利,留守营业人员大力收购废旧生铁、锅头、锰矿石、木材、木料、木炭,支援炼钢第一线;大力收购农副土特产品,预付资金126万元。当年野生纤维、淀粉产品积压30多万元,红树皮报损4.83万元,沙梨、生姜等霉变损失1.5万元,从都安县运回的猪仔因管理不善死亡1000多头,损失2.5万元。全县20个核算单位,有18个亏损,共亏损21.27万元含县以下商店。当年,取消农贸市场。1960年,商品紧缺,粮、油、棉、肉供应紧张,出现商品“走后门”的现象。县人民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打击投机倒把,规定猪肉、食糖、香烟、酒类实行计划分配,凭证供应,部份商品则高价出售,以缓解矛盾。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开,挂两个牌子,分两套人马,合署办公;恢复合作店组,个体商贩实行代购、代销。当年获利28.08万元。1963年1月,国营商业与供销社正式分开,明确商业局领导国营商业企业,恢复工业品、副食品、五金、医药、饮食服务公司;县供销社把28个基层供销社并为10个区供销社。同时,恢复集市贸易,放宽部分二、三类农副产品范围。1964年,全县市场出现繁荣,物价趋于稳定,大部分商品供应得到缓解,逐步取消高价商品,转为平价凭证供应。1966年至1967年“文革”开始,社会治安混乱,交通运输阻塞,商品短缺,购销萎缩,商品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1965年下降11.8%和1.3%。商业机构不稳定,也影响了商业的发展。1966年亏损3.3万元,1967年亏损增至10.1万元。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撤消县商业局和供销社,代之以县贸易服务组,主管全县商业和供销社工作。1972年6月县贸易服务组改为商业局。1973年,各公社商业供销服务站改为供销合作社。1976年大打“批资批修总体战”,掀起批判“资本主义”高潮,反对“自留地商品化”,批“野马副业”,把社员自留地种的青菜和经济作物,家庭多饲养的畜禽以及上山采收的野生土特产品,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外出搞副业的戴上搞“野马副业”的帽子加以斗争。有些生产队规定每农户养鸡不得超过5只;进结公社派出干警追回搞“野马副业”的人员,仅高州大队就追回45人;搞“野马副业”的骨干分子在公社、大队被轮流批斗。1975年和1976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系统购销额停滞不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分别比1974年的690.2万元下降16%和13.4%。1979年3月,恢复县供销社。商业局主管百货、五金、糖业烟酒、药材、食品、饮食服务公司和合作总店后改为综合公司,县供销社领导土产、农资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有2999个其中零售网点2844个,从业人员4724人。属国营商业含粮食、物资、农机、图书93个750人;集体商业含供销社25个646人;个体商业2652户3328人。全县平均133人有1个零售网点,平均286人有1个饮食服务网点。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遍及全县城乡,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