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泛起的渣子

  • 来源:火车网
  • 点击次数:380

成都是一个让我和家人非常向往的城市:众多的景点、适宜居住的美名、名目繁多的小吃、茶馆、采耳,感觉就是一个很惬意的地方,这份向往里有太多的美好。长辈中有在成都呆过的,曾告诫我“少不入川”,意思和“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广告语有些许的呼应,虽然意思不尽相同,所以成行之前多少有些心中惴惴,揣摩了“乐不思蜀”才稍稍平复了一些,下了决心走一遭吧~~~心里有一个道听途说的成都印象,来到成都自然会有一番对比、验证。客观的说,成都,是一个好地方,她承载的历史和沿袭下来的人文自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呵呵,可怕的可惜的然而,就如同泥石流下游的岷江水一样,成都,泛起了渣子。说起这些,不免在心里掂量一下:是自己的不忿?还是实际的存在呢?其实,心理的落差在都江堰产生的震撼里都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了,还是说一说吧,为了成都的健康、为了秉承蜂窝的宗旨、为了其他蜂蜂多一个侧面去看将要去的城市。。。。。。

出租车。出了火车站,我等到了四辆车,前三辆都说要去加气,正中午,高峰时段,且说且听吧,我只是很疑惑:我要去的是市中心,春熙路正科甲巷,拒载不合理吧?后来似乎明白了一些了,附近有单行道,也有修路的地段,好进不好出。事实也证明了,在春熙路口打车会很费力,去锦里我是走到盐市口才打到车。第四辆车司机看我坐进去了,说把我们带到一个路口放下,不收费,让我们再打一辆车。然而,他把我们送到了,路上说了很多司机的辛苦,就在说话之间,我们到了,呵呵~~~后来在去茶店子车站的路上,一个年轻的司机说了一番话,一是自己热心服务多拉快跑,二是打车秘笈:坐进去再说目的地,不管什么理由拒载,以投诉为筹码谈判,这样就会避免被赶下车的境遇---拿起电话(车上副驾驶位置都有投诉电话号码)做拨打投诉电话状,司机会很快改变态度的。

电动车。说成都是一个电动车的城市一点都不过分,儿子眼里都在数豪华汽车,老婆在看自行车和摩托车,我看到的只有电动车。儿子没有数全他所知道的豪华车,老婆几天里只看到几十辆燃油两轮车。我发现了成都电动车的几个特点:一是快。把快排在第一是绝对有道理的,因为自己年轻时骑过公路赛,对两轮车还是颇有心得的,出了火车站就感受到了来自于电动车的震撼——城区、辅路,蚂蚁一样成群的电动车居然都保持着40~50的速度在穿行,有的上了机动车道,避让机动车,对,没说错,避让机动车时以低于5°的夹角对准10米的人行横道口进入辅道,没有丝毫的减速。那种角度,行人的密度,我一下子呆了;二是多。数量多、种类多、用途多。代步载人很正常了,很惊叹电动车能像成都人那样载货,超高、超宽的程度在看到第一辆时是惊叹,连续几辆路过就让我不得不佩服了,电动车,人家就是这么玩儿的!三是破旧。我不大能描述那种程度,只是感觉,在下个路口“倒拐”(转弯)时不甩尾吗?甚至我担心在冲锋的路上会不会倒下,不,是散架。我不得不说,到了成都之后,这一景观让我晕了很久很久。

公交车。你不大可能在地图上找到去一个目的地的公交线路,虽然,地图上有线路编号和起点、终点站;更不可能在你行走在路边时指望能看到公交站牌,虽然,成都的公交车很豪华,等车的地方(看上去有很多的广告牌排成一排,很多人在等车可能就是一个公交车站)很豪华。我在成都只找到过一个站牌,个人能力问题,惭愧呀~~~

老字号。不知道早先成都的老城区有多大,春熙路口天桥对面的老字号感觉扎堆儿,韩包子、夫妻肺片、钟水饺。。。。。。夫妻肺片那一排门脸儿上招牌是分开的,进去店堂是一起的,感觉很奇怪,总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价目表上有套餐,各种名小吃都有一些,感觉更是怪异,似乎是合作社?又似乎变成了流水线?二楼是中餐(有必要解释一下:楼下是名小吃,楼上是点菜,有的东西其实楼上楼下都有,不代表楼下是对应的西餐,也区别于成都遍地的火锅),我们点了夫妻肺片儿、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蘑菇菜心、煎鸡蛋汤,老实说,没有一道菜是可口的。儿子溅了一些红油在T恤上,居然水洗不下来,固执的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宫保鸡丁里的花生米是皮的、麻婆豆腐里的辣椒是糊的、菜心是劲道很好的。。。。。。于是,我又很奇怪了:比如麻婆豆腐吧,在这个招牌店里,这道菜每天不说会点上100次,20次总会有吧?一个学徒每天做20遍,总不至于还能把干辣椒煸糊了吧?可是,怎么就还是糊的呢?

容后再叙。

书接上回。

锦里和宽窄巷子。我们先是去了锦里,晚上,大雨。其实之前看了很多锦里的照片,印象是很好的。几条街逛下来,确实是美不胜收,这里面还有肚子的感受---一家人都吃撑了!一小份儿再一小份儿,仅仅是浅尝就是这个效果,呵呵~~~店铺很多,种类很丰富。走出来之后突然间又一个想法:这能够代表成都么?如果说是,那偌大一个成都,就这片地界儿显然是小气了,说不是,锦里又似乎在告诉人们,我就是成都的窗口。这思绪就这么卡住了,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还好,有一个期望---宽窄巷子。巷子口有一些店面正在装修,而在掺杂了一些星巴克和酒吧之外,这里显得更本土一些。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采耳的摊位,一位20,老婆大人享受完我来体验一把,本人是油耳,师傅加了一道清洗工序,收费变成40,在换算多出来的20是什么内容时,我仿佛置身于重庆朝天门---青红帮的发祥地。游历在外,往往会有一些不明来路的思绪,有的悄然而逝,有的会骤然间在一个偶然的点上清晰起来。

茶馆。到了成都不泡茶馆显然是白来了。一个下午,在看完杜甫草堂之后,我们去了对面的一个社区的路边茶馆。我特意准备了一盒迷你雪茄,我看过一幅照片:一杯茶、一枝雪茄、一把竹椅、一个老人,画面显得幽静而深远,我想临摹那种氛围。茉莉花茶混合着雪茄的味道,使我仿佛置身于久处的桃源之地。三个人,三杯茶,6元。没有电视上看到的茶倌拿着长嘴儿的茶壶添水的场面,想看的话,一杯茶就得20甚至好几十块了,当然,也不是喝茶这么简单,有变脸或者说书。于是体会,这喝茶也有高低档之说吧,盖碗儿在高档的地方才用得上的呢,呵呵~~~

记录了一些还记得的点滴,用上了“泛起的渣子”的题目,终归是要有个说法的,不然就有了泄私愤的路数。我们和成都人交流过,也遇到过德阳、绵阳的朋友,他们一致的说法是我们没找对地方。这说法本身的两面性肯定了我们感觉上没有过多的偏差。似乎,我们去的地方中,有很多是本地人不去的,我们少有的找到了本地人常去的茶馆。按这个标准,我们成都之行是失败的,我们没有进入到成都的心脏,也就没有感受到成都的脉搏与呼吸。而另一面,被推介的名小吃店面、锦里、宽窄巷子、茶楼。。。。。。又算怎么一回子事儿呢?弄巧成拙地集合了各种小吃却以繁杂的店面掩盖了本地的特色、故弄玄虚的变脸仍然苍白的坚守着传统文化的阵地、旅游城市却分割了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的消费渠道。。。。。。这份浮躁之下,渣子是需要技巧去避让的,不幸的是初来乍到的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和机会。要想有这个机会,还真得“来了不离开”呢,不假以时日,如何能修炼得熟门熟路哇!

一个城市对一个外来人,食、住、行是很关键的,人文景点自然景观则在其次。喜山好水各有偏好,人文的传承也有各自的认知,这些历史的、自然的东西赋予一个地方是得天时地利,唯有人和难求。外地人到成都,领略成都的风土人情可能是必然的需求,你割裂开他的消费渠道,以为把两年前的价格翻上几番就会给成都带来利益吗?似乎有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之嫌;外地人到成都,会以融入成都为基本需求,到过一个地方而不能留下美好的回忆,一般来说会觉得是走了冤枉路。融入,才能被包容,才有归属感。交通、餐饮、景点,当你处处碰壁时,难道你不会觉得有一道无形的门槛吗?就真的成都只是成都人的成都吗?那我来了就是一种错误嘛,还来了就不想离开呢。

城市是需要发展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就像的士司机说的,政府行为的浮躁是根本原因。但在目前的国情下,百姓把责任推给政府是一种常规,而政府出台一个好的政策被百姓扭曲也是常态。我不是说各打五十大板,是各自有各自的责任。政府推介宽窄巷子,让你在里面摆放摊位,可没怂恿你讹钱吧?老百姓商业行为不规范,政府有责任监管吧?也许,锦里、宽窄巷子里面仅仅有成都特色显得不是那么丰满、不是那么包容,各地的都来一点,传统和现代同台唱戏,可能很多人叫好,问题是,我来成都耍的就是老成都。很简单,现代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时代,你的我的基本相近,而被沿袭的传统由于年代、地域的差别而迥异,千里之外的成都吸引我的并不是酒吧、咖啡馆、西餐馆,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咂摸一点儿异地的风土人情。成都的混杂并不能理解为包容,只能是意识上的混沌。

成都,我来了,我离开了,你究竟给我了什么?

手机版 关于火车搜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