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连平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lianping.gov.cn
  • 地        址: 元善镇南山大道
  • 服务热线: 0762-4332240
  •         

连平县政府网简介

  连平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地处广东省北部,新丰江上游;介于北纬24°度06′至24°36′,东经114°14′至114°56′之间;县境东西长72.4公里,南北宽55.6公里。东与和平县接壤,南与河源市郊区、新丰县相连,西与翁源县毗邻,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县、全南县交界;距离广州市217公里、河源市107公里、深圳市278公里、赣州市263公里。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是105国道入粤第一县;连平资源丰富,素有粤北“有色金属之乡”之称。连平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后发地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全县经济综合增长率排名全省67个山区县(市)第一。

  地理

  位置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北纬24°06'至24°36',东经114°14'至114°56'之间。县境东西长72.4公里,南北宽55.6公里。东与和平县接壤,南与河源市郊区、新丰县相连,西与翁源县毗邻,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全南两县交界。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

  气候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南麓,位于东经114°14'至114°56',北纬24°06'至24°36'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冬长、春秋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降水季节明显。

  地质

  连平县区域地质构造位于赣闽隆起区与粤桂湘褶皱带的接触处,贵东一大东山东西向构造带的东南部。县域内地层分布很广,以下古生界地层为主,其中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大面积分布于新岭顶及九连山一带,上古生界地层则呈带状分布于忠信及陂头垇陷盆地中。北北东、北东向褶皱、断裂组成了连平区域构造的基本格局。其中九连山复式背斜为连平最巨型的基础褶皱,黄牛石顶断层在西部切过了县域内大部分地层,并继续往北、南延伸。此外,在下坪附近见多组北西向断层及近东西向断层。县域内岩浆岩主要分布在贵东、大尖山、大顶及九连山一带。以大型岩基产出为特征。规模较大者为:贵东岩体、石背岩体、大尖山岩体、涮源岩体等,这些岩体对县内铁、铅锌、钨等矿产的分布与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岩体形成时代大部分为燕山旋迥第三期,部分为燕山旋迥第一期。

  地貌

  连平县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地势自北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为693.5米。九连山脉在境内自北分别向西和西南方向延伸,两大水系(东江水系、北江水系)六条主要河流(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头河、贵东河)纵横全境,北、中部多为中、低山,西南部大多是丘陵地带,东南部以谷底盆地为主。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县内地貌大致可分为北、中部山地区、西南部丘陵区和东南部盆地区及陂头、内莞喀斯特地形区。

  资源

  生物资源

  连平县境内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分布广,主要有兽类、禽类、鱼类、甲壳类、两栖类、昆虫类等。连平县是广东省林业县之一,山地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野生植物有树木、竹类、药用植物、花草类等。松、杉树是县境内的古老树种,分布广,易生长,是县内传统用材树。建国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引进的新树种有桉树,主要种植于公路两旁和房屋四周。竹类主要有毛竹(俗称苗竹,主要分布在陂头、贵东、九连等地)。

  土地资源

  据1980年农业区域调查:全县土地面积354.74万亩,其中耕地24.65万亩(水田18.45万亩、旱地6.20万亩),占总面积的6.95%;山地320.95万亩,占总面积的90.47%;水面(河流、山塘、水库)4.44万亩,占总面积的1.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2万亩,占总面积的0.96%;交通用地1.28万亩,占总面积的0.36%。

  区划编辑

  截至2012年7月5日,连平县辖13个镇:元善镇、上坪镇、内莞镇、陂头镇、溪山镇、隆街镇、田源镇、油溪镇、忠信镇、高莞镇、大湖镇、三角镇、绣缎镇。共有159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

  人口编辑连平的人口绝大多数是中原汉族的后裔。县境内在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类聚居。后周以后,县内居民多数为客家人,土著居民只有少许。客家先民原聚居于中原一带,由于战乱等原因,隋唐以来,多次迁徙于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县地自隋代到清代,历代都有客家居民迁入,其中大部分均系明朝初期从福建、江西迁来。民国期间,有少部分居民从广东东部的梅州市梅县区、兴宁、五华、等地迁来。建国后,外地迁来人口较少,仅有部分水库移民及少数因婚姻或工作关系迁入县境的人员。明末建州至清初,县境内人口密度很小。按1988年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计算,清康熙二十年(1681),每平方公里为4.2人;光绪三年(1877)为20.6人;宣统元年(1909)为34.9人;民国20年(1931)为39.9人;民国24年为44.1人;1949年为55人,比清康熙二十年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0.8人。建国后,连平人口一直持较大幅度上升。1952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0人;1962年为74.2人;1972年为101.5人;1982年121.4人;1988年为136.2人,比1952年每平方公里增加76.2人。按自然地区分布,连平人口南部稠密,东北部稀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忠信平原,西南部的丘陵、盆地,中、北部的山间川地。从各镇人口分布来看,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均差异悬殊。1988年,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忠信镇,每平方公里为470.42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贵东镇,每平方公里仅为40.83人;人口规模最大的是元善镇,为54116人;人口规模最小的是九连乡,仅为5047人。

  交通

  综述

  建国前,连平县运输业非常落后,货物陆路运输主要靠肩挑,也有极少量的手推车、牛车、马车和板车等。水路运输靠小木船。人们赴集、外出大都靠双腿行走。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后,运输业日趋发展,运输网点遍及城乡。至1988年,全县(含省、市、县企业、事业)单位拥有大小客货汽车770辆。其中载客汽车291辆,普通载货汽车477辆,特种汽车2辆。轮胎式拖拉机750辆,其中手扶拖拉机647辆。摩托车298辆,其中两轮摩托车273辆。各种客运年总量为156.21万人次,周转量为12761.65万人公里。年货运总量89.9万吨,周转量为5543万吨公里。

  公路

  民国24年(1935),官汕公路刚刚筑成时,县内汽车甚少,来往的多是外地车辆。民国27年,日军入侵广东,对全省公路实行大破坏,仅剩粤东、粤北两个地区2000多公里的公路可通车。省会北迁韶关,大量的军、商车辆进入官汕线,川流不息经过连平。1951年,连平汽车站成立,韶关大坑口至河源灯塔客运班车首次停靠连平(第一天韶关大坑口~连平。第二天:连平~河源灯塔~连平。第三天:连平~韶关大坑口)。1959年后,汽车运输业不断发展,供销、商业、林业、粮食、工业部门陆续成立汽车队。1980年后,汽车运输业发展迅猛,大部分乡镇成立了汽车队,汽车运输专业户蓬勃兴起,运输网点逐渐增加,汽车运输成为主要运力。1988年,全县有汽车站6个,汽车队17个,汽车运输专业户173户,各类型拖拉机专业运输户750户。汽车、拖拉机运输总量为89.9万吨,比1953年增长118.9%,其中运输木材32.3万吨,水泥、钢材27.8万吨,纺织品7.2万吨,日用品6.8万吨,化肥、种子、粮食、饲料9.9万吨,建筑材料及其它物品5.9万吨。经营客运的单位有23个,营运线路49条,营运里程9712公里。每天由连平县开出班车55班次,通达2省20市32个县,贯通县内15个乡镇,年客运量156.2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761.65万人公里。连平交通便利,国道105线纵贯南北。在建的G45大广高速公路连平至从化段从南到北贯穿本县,G78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怀集段(规划)横贯本县东西。

  水路

  清代至民国时期,水上运输为连平主要运力。通航河流主要有隆街河、忠信河和新丰江,航道一般通行2~3吨木船。50年代后,隆街河、忠信河因河道淤塞而停止通航。新丰江则一直通航至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