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资源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ziyuan.gov.cn
  • 地        址: 资源镇
  • 服务热线: 0773-4311142
  •         

资源县政府网简介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是广西的北大门,属桂林市管辖。境内有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资源县东西横距65.5公里,南北纵距63.4公里,总面积1961.14平方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年均气温16.7℃。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林业公安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行政区域界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示范窗口单位”。

  中文名称资源县行政区类别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属地区广西·桂林电话区号0773邮政区码541000面积1961.14平方公里人口16.7万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著名景点资江漂流景区,天门山生态文化风景区,五排河峡谷漂流风景区车牌代码桂C人口密度87人/km2行政代码450329目录1历史2地理▪位置▪气候3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4区划5人口6经济▪工业▪农业7交通8文化▪文化场所▪文物古迹9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资力量10旅游▪八角寨风景区▪资江风景区▪猫儿山风景区历史编辑资源县系民国24年(1935年)从原全县(今全州)和兴安县各析出一部分地方而设立。原属兴安县的车田、浔源(今两水、河口)两乡,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辖地;秦时为零陵县地;后汉置始安侯国,为零陵郡始安侯国辖地;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零陵郡南部置始安郡,为始安郡始安县地;晋、宋、齐、梁、陈、隋循其旧。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桂州临源县地。大历三年(768年),临源县改名全义县,属全义县地。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全义县升溥州,并改县名为德昌,即属德昌县辖地。宋乾德元年(963年),废溥州,仍为全义县,属之,为桂州所辖。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名兴安县,属桂州。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属之。元属静江路。明属桂林府,设六峒巡检司辖之。清仍属桂林府兴安县,乾隆六年(1741年),六峒巡检司移社水,改为社水巡检司,辖之。清末预备立宪,兴安县划其地为第六区。民国22年,(1933年),改第六区为越城区。资源建县前属全州县的西延地方,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荆州辖地,秦代属长沙郡零陵县地,汉为零陵郡洮阳县地,三国时先属蜀,昭烈帝去世后,改属吴。晋、宋、齐、梁、陈均属零陵郡洮阳县地。隋开皇十年(590年),改洮阳为湘源,仍属零陵郡。大业初湘源改属永州,唐属永州湘源县地;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楚王马希范奏置全州,改县名为清湘;宋端拱年间(988—989年),全州州守柳开平粟氏之“乱”,于其地官田、官垌设招安指挥2员。遂为荆湖南路全州清湘县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西延溪洞·瑶蛮二十所内附”,为全州路清湘县地,隶岭北湖南道廉访使。武宗至大年间(1308一1310年)于其地置驿司。顺帝至正(1341—1368年)中改置巡检司,寻废。明洪武元年改名全州府,清湘县为府治;七年(1374年)于其地大埠头复置西延巡检司;九年四月降府为州,并省清湘县名,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全州改属广西桂林府,西延仍为全州辖地。清置全州,设知州,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于全州西延设分州。州同驻钟楼底,废巡检司。乾隆六年(1741年)州同署移驻大埠头。光绪末预备立宪,改西延分州为第八区。民国元年(1912年)改全州为全县。民国20年,广西实行训政,西延分为第十四、十五两区;民国22年,合并为西延区。民国24年(1935年)7月,广西省政府呈行政院核准,划全县之西延全区,计延东、延中、延北、梅溪、瓜里、中峰、枫木、五排等8乡及万德乡之1村,兴安县属之车田、浔源2乡,共计10乡建县,以其地处资江之源而定名为资源县。为四等县(28年划为4等乙级县),隶桂林行政监督区(29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31年改由省政府直辖,33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解放初属桂林专区。1952年8月,撤销资源县建制,五排区仍划归兴安县,其余延东、中峰、梅溪等区则划归全县。1954年6月,复将延东、中峰、梅溪(包括瓜里)3区(12、13、14)从全县(全州县)析出,五排苗族自治区从兴安县析出,恢复资源县建制,仍属桂林专区。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全境处于越城岭西麓,金紫山、银竹老山的东南侧。南起两水乡塘垌村南的大通坪界,北纬25°46′;北至梅溪乡茶坪村曾家湾的最北端,北纬26°21′;西起河口乡大湾村的皮水坳,东经110°15′;东至梅溪乡坪水底村的坡岭(亦名八步岭),东经110°55′。县治大合镇,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实际里程为550公里,距桂林地区行政公署治地(桂林市)实际里程为110公里。

  气候

  资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因地形地势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广西气温最低,光热最少,雨量较多,湿度最大,霜、雪、冰期最早、最长的县份之一。境内东、西两半部气候亦有差异。属资江流域的东半部,因地形开口向东北,易受大陆性气流的袭击,四季温差大;属浔江流域的西半部,因其地势向西南倾斜,多受西南暖气团的影响,四季气温变化较小,因而东、西两半部气候表现出较明显的水平差异。年平均气温东半部较西半部略低。东半部的梅溪海拔400米地区,其气温相当于西半部之车田乡海拔450米、两水乡500米、河口乡550米地区之气温。境内东、西两半部气候虽有差异,但各气象因子都有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规律。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云雾、空气温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与此相关的冰、雪期亦随之延长。境内垂直气候差异大,高山(海拔1500米以上)与平地(低海拔的丘陵、谷地)气候悬殊。春、秋季节,往往平地干爽,高山则大雾弥漫。寒冬腊月,有时山头和煦如春,山脚却冰天雪地;有时山下阳光灿烂,山上却白雪皑皑。若山顶出现积雪,则是转晴之兆。

  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耕地面积全县总面积294.171万亩。农业耕地面积1950年为13.26万亩,占总面积的4.5%,其中水田11.99万亩,旱地1.27万亩。解放41年来,因遭受多次严重水灾,冲毁大量农田,以及公路建设、水利建设、水电建设、开办厂矿、城乡建房等占用了不少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耕地面积为122632亩(包括国营农场),占总面积的4.2%,比1950年减少了9968亩,减少7.5%,其中水田112742亩,比1950年减少7158亩,减少6%;旱地9890亩,比1950年减少2810亩,减少22.1%。1990年全县总耕地面积为122018亩(包括国营农场196亩),占总面积的4.15%,比1950年减少10582亩,减少8%;其中水田112099亩(国营农场168亩),比1950年减少了7801亩,减少6.5%;旱地9919亩,比1950年减少2781亩,减少21.9%。水田以山地梯田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山地面积据1989年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山地面积274.88万亩,占总面积的93.44%;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42.42万亩,占山地面积的88.2%。森林面积154.27万亩,占林业用地的63.63%。尚有64.4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有待利用。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主要集中于资江和五排河,其支流共有59条,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支流有14条,其中资江9条,五排河5条。水能可开发量为8.17万千瓦。资江境内流长83.1公里,流域面积131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5.6立方米每秒(县城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可灌溉面积约8.25万亩,自然落差1423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8530千瓦,可开发利用42290千瓦,至1990年已开发6544.6千瓦。五排河境内长51.03公里,流域面积54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0.4立方米每秒(贝子河口),可灌溉面积约2.5万亩。自然落差131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70090千瓦,可开发利用39410千瓦,至1990年,已开发利用1180千瓦。

  矿产资源

  资源县矿藏丰富,已发现有50种矿产,其中金属矿有:铁、锰、钛、钒、钨、锡、钼、铋、钴、铅、锌、铜、金、银、铂、钯、汞、铀、钍、铌、钽、铍、稀土、铷、锆、铯、铪等;非金属矿有:莹石、长石、石英、云母、高岭土、沸石、石煤、石墨、石棉、滑石、磷、硫铁、毒砂、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红、花岗岩、石榴子石、水晶、黄玉、天然油石、矿泉水等。其中铀、钨、钽、铍、莹石、长石等六种矿,经地质详查或勘探提交储量,形成了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工业矿床。

  动物资源

  本县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因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植被保持良好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故是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天然乐园。境内的动物以兽类、山禽、鱼类、爬虫、昆虫等种类居多。曾有虎、豹、熊、豺、野猪、狐狸及猛禽、毒蛇等经常伤害人畜和毁坏庄稼。至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大办钢铁、大放木材卫星,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相继大修公路、机耕路,大搞水利电力建设,开田造地,人声鼎沸、炮声隆隆,震撼山岳,危及野生动物生存,因而迁徙。加之大量捕猎,各种动物逐渐稀少,许多珍禽异兽已濒于灭绝。

  植物资源

  境内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处中亚热带气候,属山地气候类型区。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据1961年中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县四级对本县进行的植物资源调查(载1983年归纳整理的《资源植物名录》中):原生植物种类共163科,1122种。其中蕨类植物门14科,23种;裸子植物门8科,21种;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纲123科,942种;单子叶植物纲18科,136种。

  区划编辑2005年8月,撤销延东乡、大合镇,设立资源镇,资源镇人民政府驻原延东乡镇中路33号。2005年底,资源县辖1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资源镇、中峰乡、梅溪乡、瓜里乡、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河口瑶族乡。

  人口编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694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单位:人):大合镇15467,中峰乡26026,延东乡28065,梅溪乡28656,瓜里乡19449,车田苗族乡23520,两水苗族乡10778,河口瑶族乡4985人。

  经济编辑工业

  解放前,资源县工业全是手工操作。越城锡矿开发公司和寿城锡矿开发公司也是私人合股开办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企业。其他手工业以榨油和缝纫居首。在五排河及其支流沿岸共有榨坊43个,缝纫几乎遍布境内各个村庄。此外,在县城和各乡村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酿酒、制砖瓦、石印、织布、织袜、打铁及木器制作等,在楠竹产区还有竹器编织及造纸。全县共有私人经营的企业10余个,小手工业500余户,从业人员五、六百人。小手工业者多是亦工亦农,农忙搞农业生产,农闲做工。1949年工业产值42万元。解放后,首先对越城和寿城两公司进行改造。1952年合二为一,改名为桂专锡矿厂,由县人民政府管理。1953年始建资源织染厂,1955年又建立副食品加工厂。同年对桂专锡矿厂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掀起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将全县的手工业者123人,组成铁器、缝纫、砖瓦、榨油、豆腐、织布、民运等11个社组。1957年工业总产值253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全民的19万元,集体的占196万元。按工业部门分,森林工业138万元,占总产值的64.18%;其它依次为纺织、缝纫41万元,食品21万元,造纸及文化用品7万元,机械6万元,建材2万元。1958年兴建资源城关电站和用汽车头(汽车发动机)带动碾米机的县大米加工厂,成为本县有史以来用机器生产的两家企业。同年,掀起“大跃进”,10月抽调11290个劳动力,142名干部“大办钢铁”。县委布置批判“特殊论”、“条件论”、“定局论”和中庸之道,要求在3个月内兴建大、小厂矿5000家,炼铁10000吨,炼钢4500吨。在“大办钢铁”中,要求村村办钢铁厂,不惜毁林“炼钢”。同时,一批国营工业企业上马。是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51万元。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粮食减产,工业产值亦随之下降。1961年开始对工业进行调整,国营工矿企业除保留印刷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酒厂外,其余的钢铁厂、石墨厂、硫磷矿、云母厂、锡矿厂……均纷纷下马,砖瓦厂和织染厂转为集体企业。1963年,工业总产值163万元,仅及1957年的64.4%。1964年以后,工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县办集体工业有所发展,工业产值逐年增加。1970年,响应上级号召,大办“五小工业”(小化肥、小水泥、小水电、小农机、小冶炼厂),磷肥厂、钾肥厂、丝毯厂、电瓷厂、电石厂、造纸厂、莹石矿、鸭头水钨矿等工矿企业应运而生。但由于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原因,磷肥厂、钾肥厂、丝毯厂等厂相继倒闭;电瓷厂、电石厂、造纸厂则由于生产技术不行和资金不到位而未建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尔后逐步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工业企业。上级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本县实际条件出发,考虑市场供求情况,制定发展计划。扩建梅溪莹石矿、县水泥厂,新建牛塘界钨矿、罐头食品厂、冷源钾长石矿等厂矿。钨砂、钾长石等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614万元。其中值得指出的是本县化工行业从无到有,1985年产值达36万元,建材工业亦增加到260万元,森林工业增加到250万元;食品工业增幅则更大,由1984年的161万元增至419万元,净增258万元。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为255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60倍,比1978年增长91.17%。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47.5%,集体工业占36%,个体工业占16.35%。1990年,属国营的有:县矿业公司、县钨矿、县莹石矿、县长石矿、县酒厂、县第二(瓜里)酒厂、县食品厂、县印刷厂、县水泥厂、县农机修理制造厂;属集体的有:中峰矿粉厂、梅溪矿产品加工厂、县木器厂、大合化工厂、县陶瓷厂、瓜里矿产经理部等;联营企业仅有资源县梅溪钨矿一家。联营或单家独办的个体企业主要是砖厂和楠竹产区的竹针厂,一般规模不大。这一年,主要产品为莹石,钨精矿、钾长石、水泥、饮料酒、青砖、铁合金、松香等都有增加;减少的只有日用陶器、铁制农具;木制农具已为个体户所取代。

  农业

  资源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1990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4%,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78%。按照现行习惯,本志将种植业称为农业,与林业、牧业、渔业各独立设章并列记述。1990年,本县农业(种植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8.2%,居于主导地位。本县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1990年粮食产值占种植业的8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薯、豆、粟次之。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8%左右。经济作物有蔬菜、烟叶、花生、油菜等,数量不多,占耕地面积的1—3%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倡导农村发展商品经济,1989年增加到4.84%,1990年为4.66%。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接着又实行合作化。先后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开展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技术,改良土壤,合理施肥,以及引进和推广良种,改革耕作制度,在低海拔地区推广双季稻,提高土地利用率等。1978年粮食总产为51674.吨。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又比1978年增长6.2%。1990年粮食总产达56802吨,比1978年增长9.9%,比1950年增长1.32倍。因而,1990年人口虽比1949年增加约1.2倍,人均耕地减少59%,但本县农业所生产的粮食,除供应本县人民食用外,还有外调。其间,由于急于过渡和急于求成,体制改变过多过快,曾受过严重的挫折。1958年后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所受挫折尤其严重。

  交通编辑

  资源县地处山区,解放前,主要靠资江水路与湖南省境各地进行交往。县内、外陆路交通只有乡村古道,物资运输全靠人力肩桃,爬山越岭,非常困难。对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运进及土特产品的运出,每年要投入数十万个劳动日,即每天有一两千人从事运输。因交通运输困难,物资供应紧缺,故有“资源资源,斗米斤盐”之说,边远山区的许多土特产品和木材无法运出,甚至腐烂在山中。解放后,1955年始修资(县城)百(里村)公路,1958年后相继修建资(县城)梅(溪)公路、资(县城)五(排)公路等干线。1964年后,各乡又筹集资金,陆续修建乡村公路。至1990年底,县内有省道1条(编号20181),县道2条,共长172.5公里。地方乡村公路49条,共长333.6公里。县内公路总长506.1公里。全县80%的行政村通汽车,交通落后状况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