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彬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snbinxian.gov.cn
  • 地        址: 西大街51号
  • 服务热线: 029-34922165
  •         

彬县政府网简介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处甘肃平凉、陕西宝鸡、铜川、咸阳四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丝路明珠”之称。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彬县大佛寺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

  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

  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

  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

  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

  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政府,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员会易名新正县苏维埃政府。1947年

  彬县地图

  10月,成立邠县县政府(驻龙高乡梁家村),隶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3月改属西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18日,将原西府分区划为邠县分区和宝鸡分区。邠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长武县、邠县、栒邑县、醴泉县、乾县、永寿县、麟游县。1949年7月24日,彬县全境解放,邠县专署、邠县县政府进驻县城。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彬县历史悠久。彬县是后稷生地,公刘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教民稼穑。秦朝设为漆县,东汉设置新平郡,北魏改为白土县,西魏始设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设有州县两级政权,民国初年裁州设县。

  行政区划编辑

  明代及其以前区划

  秦制,郡辖县,县辖乡,乡辖亭。秦汉时设有乡、亭。

  唐代,县以下区划为乡、里、邻、户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城称坊,在乡称里。邠州时设17乡,新平县有临泾乡、新平里、长乐里等。

  宋设10乡。元为村社,里甲。

  现今区划

  2006年,彬县辖8个镇、8个乡:城关镇、北极镇、新民镇、龙高镇、小章镇、永乐镇、义门镇、水口镇、香庙乡、炭店乡、西坡乡、车家庄乡、韩家乡、底店乡、太峪乡、新堡子乡。

  2015年6月28日撤销彬县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办事处;撤销香庙镇,并入龙高镇,设立龙高镇香庙便民服务中心;撤销底店镇,并入水口镇,设立水口镇底店便民服务中心;撤销小章镇、炭店镇,并入新民镇,设立新民镇小章便民服务中心和新民镇炭店便民服务中心。

  地理编辑

  位置

  彬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西部、咸阳市西北部,介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之间。东邻栒邑、淳化县,以龙高乡梁家村及金池沟为界;西连长武县和甘肃省灵台县,以安华沟和车家庄乡的冢子坡为界;南靠永寿、麟游县,以拜家河、沟渠头沟和底店乡的南坪为界;北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以四郎河为界。县城距西安市150公里、咸阳市120公里。

  地貌

  彬县属陇东黄土高原塬梁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中部,将彬县分割成东北、西南两塬夹川道的地貌格局,两个塬体均向泾河下游倾斜。塬面破碎,沟壑密布。有大小沟壑4089条,其中干沟12条,沟壑面积639.59平方公里,占彬县总面积的54.1%,可谓“山大沟多塬窄长,二山五沟三份田”。

  气候

  彬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寒暑极端、四季分明的特点。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压影响,降水稀少,寒冷干燥且漫长。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易出现“倒春寒”,大风、霜冻等天气。夏季主要受到热带高压影响,气候较热,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加强,副热带高压开始南退,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受秦岭山系阻挡,移动迟缓,故秋季多连阴雨,气候凉爽湿润,但有霜冻为害。

  资源编辑

  矿产

  彬县属陕甘宁台坳,它在中生代的升

  彬县夜景

  降运动,使境内形成多种沉积性矿床,已发现的主要有煤、油页岩、陶土等。境内富藏煤炭、煤层气、石油、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32.4亿吨,具有原煤埋藏浅,煤层厚,煤质好,易开采,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气化用煤和环保型煤,发展煤电、煤化工工业前景十分广阔,是全国煤炭生产重点县。彬县陶土资源丰富,初步探明储量7.1亿吨,是制造釉面砖、地砖、洁具等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优质原料。

  植被

  仅南部山区残存少量的天然次生灌木林,绝大部分为人工植被。以栽培的落叶阔叶树和农业植物群落为主,夹杂零星分布的草地。各类植物有256种,其中木本植物77种、草本植物179种、菌类植物3种。

  动物

  饲养动物有牛、驴、马、骡、羊、兔、貂、狗、猫、狐狸。野生动物以家室、农田、沟壑为栖息的啮齿类动物占优势,有小家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鼢鼠、达吾尔黄鼠、岩松鼠(格里猫)等;以食草类、农作物、果类和有害昆虫为主的有獾、狍、野猪、野兔、蝙蝠、大耳蝠等。

  交通编辑

  国家高速G70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省道306线构成了彬县交通骨架。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开通客运业务的西平铁路在此设有彬县站,途径车次有西安到彬县的K8229次和K8231次。

  秦时,咸阳通北地郡的西北方干道通过境内。汉唐“丝绸之路”北道穿邠而过。唐宋时,从关中通庆阳的耀州、三水道和邠州、宁州、庆州道在北极镇交汇,从雅店村出境。元明沿“丝绸之路”北道形成驿道。清代,从玑京经西安到甘肃兰州府的“皋兰官路”横穿境内。

  民国十七年(1928),在清代左宗棠进军新疆时整修过的官马大道基础上,修建彬县历史上第一条公路“西(安)长(武)”公路,使陆路交通开始由驿道驮运向公路运输发展。

  1949年前,公路通车里程36公里。交通运输多为畜驮、车推、人挑。建国后,交通事业快速发展。

  1990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725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条,50公里;县、乡公路13条,204.9公里;专用线路3条,27.5公里;乡村公路442.6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公路运输网。

  2007年,彬县客运量11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177万人公里。货运量932万吨,货运周转量62094万吨公里。民用车辆7494辆,其中民用汽车908辆,摩托车5000辆,其它汽车1616辆,拖拉机270辆。在民用汽车中,载客汽车258辆,载货汽车650辆。

  2012年,彬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讯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297公里。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33285辆,其中:营运性汽车2132辆,载客汽车136辆,载货汽车1996辆。

  人口编辑

  1949年,城镇人口约8900人,占总人口的7%;农村人口11.38万人,占93%。后城镇人口比例逐年略有提高。至1960年,城镇人口约1.34万人,达8.6%。1961年,经济暂时困难,压缩城镇人口,精简干部,部分城镇居民迁居农村,城镇人口减至7900人,占总人口的5%,农村人口14.8万人,占95%,城镇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5%左右。

  1981年,城镇人口9357人,占总人口的3.87%,农村人口23.24万人,占96.13%。80年代,由于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及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等因素,城镇人口增长较快。1984年1.37万人。

  1990年,彬县非农业人口1.5万人,占总人口的5%;农业人口28.26万人,占95%。

  2007年,彬县常住人口32.54万人,出生率为10.60‰,死亡率为5.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1‰。户籍总人口33.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2万人,非农业人口3.36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8.8%。

  2012年,彬县常住人口32.56万人,出生率为10.5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户籍总人口35.97万。

  经济编辑

  农业

  1949年,彬县有耕地85.3万亩,农村人口11.38

  彬县全景

  万人,全半劳力6.63万个;粮食平均亩产51.2公斤,总产8148万斤;农业总产值878万元,人均产值178.2元,农业落后,农村破败。

  1949至1956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6年达到10614万斤,增长30.3%。1957至1961年,人民公社刮“共产风”,搞“大跃进”、瞎指挥,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续大减产,最低降到7846万斤,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2至1965年,通过解决“一平二调三收款”问题,贯彻农业“六十条”,下放核算单位,重新给社员划拨自留地,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等,虽遇连年自然灾害,但粮食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13542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66至1977年,有发展,但不稳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又一次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加速推广应用,粮食产量和多种经营收入连创纪录。1978至1990年,农业总产值年均达到5739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彬县有耕地66.93万亩,农业人口26.76万人,劳力9.91万个;粮食亩产155公斤,总产17349万斤,人均产粮648斤;农业总产值1.0567亿元,人均产值391.1元,人均纯收入287.59元。

  2007年,彬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02亿元,实现增加值4.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62亿元;林业产值0.09亿元;牧业产值1.02亿元。播种面积37444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9397公顷,生产粮食10.85万吨,其中夏粮5.30万吨;秋粮5.55万吨。水果总产26.72万吨,实现产值4.93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3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334公顷,零星植树80万株,育苗66公顷。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产量4360吨,奶类产量4142吨;禽蛋产量2200吨;年牛存栏2.44万头,猪存栏3.17万头,羊存栏3.12万只,水产品产量35吨。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71亿元;林业产值0.21亿元;牧业产值1.91亿元。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粮食播种面积40.65万亩,粮食总产13万吨,其中夏粮7.1万吨;秋粮5.9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0.96万吨。

  2014年粮食总产11.5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十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果园3.4万亩,果品总产47.4万吨,实现产值19.1亿元。云南磨憨和新疆霍尔果斯果品销售中心挂牌营运,彬县果品迈向国外市场。海升集团投资的龙高千亩全程机械化密植苹果园基本建成,底店万亩油用牡丹基地和韩家万亩核桃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彬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78亿元,增长7.5%。

  工业

  彬县汉时产铁,置铁官。明嘉靖始凿石取煤。至1949年,有工业企业5家,除复兴煤矿、同裕瓷厂外,其余为小作坊,年工业产值18万元(旧币)。

  建国后,工业迅速发展。50年代建起新民煤矿、新华瓷厂、印刷厂、建材厂、石油厂、造纸厂、食品加工厂、玻璃厂、面粉厂、木器加工厂。1960年,有工业企业13家,产值581.6万元。60~70年代,建起火电厂、水电站、卷烟厂、化工厂、水泥厂、制药厂、磷肥厂、农具厂、农机修造厂、冷冻厂、服装鞋帽加工厂。

  80年代,在对老厂挖潜改造的同时,新建纸箱厂、皮毛厂、针织厂、庙沟煤矿、自来水公司,形成了以煤、电为支柱的工业新格局。至1990年底,所有制工业企业21个,从业人员4846人,固定资产5224万元。年产原煤63.5万吨、发电5614万度、自来水71万吨、面粉6.51万吨、植物油0.029万吨、畜肉制品0.1万吨、卷烟36.8万箱、水泥预制构件3830立方米、砖1.13亿块、瓦1103万页、石灰2.7万吨、瓷器16万件、小矿车326辆。彬县工业总产值13825万元。

  2007年,彬县工业完成现价产值27.34亿元,同比增长63.4%。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5.01亿元,同比增长74.2%,实现增加值10.75亿元,增长47.5%。产品销售率为99.5%,较2006年上升2.1个百分点。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4户,过千万元企业发展到8户。

  2012年,彬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9.34亿元,占彬县生产总值比重为72.9%,对彬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4.5%,拉动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93.41亿元,产销率为9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9户,规模工业总产值197.59亿元。

  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0.1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40.06亿元,分别增长8.6%和8.2%。

  生产总值

  2014年彬县完成生产总值186.1亿元,增长12.6%,高于省市平均增速;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同口径增长10.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26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271元,增长13.4%。

  金融业

  194

  彬县龟蛇山

  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邠县办事处正式对外办公,年末储蓄余额2000元。

  1952年,城乡储蓄余额4.4万元。1957年开展“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储蓄宣传活动,80%群众受到爱国储蓄的教育,当年城乡储蓄余额达54.2万元。1958年以贷顶储。虽当年乃至后两年的储蓄余额增加,但直接影响储蓄信誉。加之发生“三年自然灾害”,使1963年的储蓄余额降至40.6万元。1965年储蓄余额开始回升。1966年后,储蓄增长幅度不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农、工、商空前发展,城乡农、居民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储蓄余额大幅度上升。银行增加网点,开办各种有奖储蓄业务。1980年,余额达到462.2万元。1985年,储蓄总额1646.1万元。

  1990年,城乡储蓄余额达9913万元,其中城镇储蓄余额5826万元、乡村储蓄余额4087万元。

  2007年,存款余额35.28亿元,增长61.4%;贷款余额12.73亿元,增长16.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2亿元,银行现金收入64.35亿元,现金支出72.78亿元,货币投放8.42亿元。

  2012年,彬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01亿元,增长7.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9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为67.7亿元,增长15.2%。

  社会编辑

  卫生

  清代以前,乡医坐堂应诊或居家行医,多用中草药治疗。民国时期,始办中、西医诊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始设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少,器械简陋。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关心群众疾苦,重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卫生管理机构,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抓紧建立医疗单位,充实医疗设施,使彬县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至1990年,彬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病床326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14张;卫生工作人员5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96人);县级医院3所,农村地段医院6所,乡卫生院12所,各类门诊部(所)77个,村卫生室(所)302个。

  2007年,彬县投资552万元,建设医疗用房4678平方米,新配备医疗设备139台(件),有卫生医疗机构27个(不含村级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784人,拥有病床980张。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8.71%。住院分娩率为97.98%,婴儿死亡率10.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彬县25.77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6%以上。

  2012年,彬县有卫生医疗机构30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929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512张。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2%,婴儿死亡率4.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彬县参合农民达到28.56万人,全年为24.11万人报销医疗费用9533万元。

  科技

  建国后至1955年,彬县有科技干部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农业技术人员2人,文教卫生专业人员39人,其他6人。1965年,有科技干部380人。1985年,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16人。

  1990年,彬县共有各类科技人员3509人。其中:社会科学技术人员1267人,占科技人员数的34.4%。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302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5.6%。在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87人,占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总数的8.1%,分布在水利、林业、矿山、机械、化工、建筑等行业;卫生技术人员462人,占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总数的20%,分布在县城及各乡镇医院;农业科学技术人员137人,占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总数的5.9%,分布在农技推广、园艺、种子、兽医站等单位;其他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516人,占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总数的66%。科技人员的分布,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多,企业少;全民企业多,集体、乡镇企业少。在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的652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1646人,分别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8.6%和46.9%。科技人员中,有27人获国家级奖励,26人获省级奖励。

  2012年,彬县共专利申请60件,专利授权28件,转化专利13项,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组织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8个,立项3个,其中国家、省、市级各1个,争取补助资金264万元,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民生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90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14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次)。“五大保险”扩面任务超额完成,新增参保3348人。推进精准扶贫,备受关注的“告别偏远村”和“撤离煤矿采空区”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11户群众搬入新居。建设保障房1966套。泾河东区供水工程和49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投用,城区居民饮水困难和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彻底解决。北极史家河至雅店、龙高土陵至老户公路升等改造完工。面对财政收入锐减、支出压力加大的两难局面,我们累计支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养老保险、困难救济等各类民生补助资金5.13亿元,在“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方面给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28个校建项目,镇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投用,新招教师67名,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功创建。县医院门诊综合楼、水口卫生院住院楼建成投用,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补助和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计生扶助政策全面落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奥体中心、文化大厦建成使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教育编辑

  清光绪年间,拔贡黄天相在州城东街创办紫薇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建立邠州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称邠县高等学堂。

  彬县中学

  民国十七年(1928),彬县有完全小学1所,公立乡村初级小学100所,私塾性小学17处,平民义务学校6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成立陕西省立邠州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建成邠县太王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名邠县县立中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增设高中班,遂为完全中学。为邠、栒、长、永、淳、麟地区唯一的完全中学,并面向这些县地招生。其时,邠县教育名重渭北。

  至1949年7月,彬县共有师范学校1所,教师19名,学生230名;完中1所,教职工30名,教学班13个,学生567名;公立完小10所,民办小学163所。

  1957年,建成城关民办中学。1958年,建成北极中学、龙高初级中学、阎家堡初级中学。70年代,每个公社各兴建中学1所。80年代,先后又建立卫生学校、水口职中、朱家湾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1990年,彬县有幼儿园3所,学前班276个,教职工294名,学生6941名;有小学350所,教职工1954名,在校学生29248名;单设高中1所,完全中学2所(北极中学、新民中学),初级中学17所,教职工790名,在杖学生9069名;职业中学2所,教职工30名,在校学生457名;师范学校1所,教职工58名,在校学生521名。另有卫生系统开设的中专体制的卫生学校1所,教职工3名;中专体制的县党校1所,教职工28名。40年来,各类学校为国家高等学校输送学生1000余名。

  2007年,彬县在教育事业累计投入3000万元,先后完成彬县范公中学二期工程、彬中巷拓宽建设工程,启动了彬县中学和彬县紫薇中学综合实验楼等工程。危房改造投入资金924万元,新、改建校舍858间1.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07万元,添置教学仪器1.33万台(件)、图书5万余册。彬县有普通中学23所,专任教师1362人,在校学生3.19万人;职业中学1所,专任教师108人,在校学生0.47万人;小学176所(点),专任教师1754人,在校学生3.25万人。

  2012年,彬县高考一本上线315人,二本上线1091人,创历史新高。彬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29人,在校学生1.8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29万人;小学105所(点),专任教师1473人,在校学生2.62万人;幼儿园48所,教职工951人,学生数1.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1人,在校学生7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

  彬县职教中心。

  旅游编辑

  大佛寺

  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

  大佛寺

  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跌坐于莲台之上。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缨珞。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大佛洞”保存一座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

  彬州塔

  彬县开元寺塔,也称"彬塔"、"彬县塔",俗称"雷峰

  彬塔夜景(5张)

  塔",在陕西省彬县城内西南角紫微山下,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属于北宋时期建筑,塔高47.84米,塔底宽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别面向八个方位。塔内净空宽为4.5米,170级转角楼梯盘旋而上,每层之间架以木质楼板,可出四面门洞观光。

  侍郎湖森林公园

  侍郎湖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侍郎湖位于彬县县城南40公里处的底店镇牛北村,是由于山体滑坡形成的天然聚湫。湖面面积370亩,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可达18米,总库容约166万立方米,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美誉。根据县志记载,侍郎湖形成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目录》的记载:“秦晋相交,地忽大震,五岳动摇,陵谷变迁。”这次的关中大地震几乎是山河改观,陵谷变迁,沧海成桑田。彬县也在这次大地震的震区中,侍郎湖极有可能就是在这次的地震中山体滑坡形成的。侍郎湖不光只是风景优美,更是以吃住为一体的生态乐园,有游客服务区、森林休闲区、文化娱乐区、钓鱼观光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

  龟蛇山大峡谷漂流

  泾河彬县龟蛇山大峡谷漂流项目是彬县依托龟蛇山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品牌而实施的一项融休闲、游览、娱乐为一体的体验性旅游项目。该项目起漂点始于龙高镇富仁村,终漂点至太盘村,漂流河道长约10公里。区内水量丰富,地势特殊复杂,水面落差较大,沿岸景色秀美,既能真正体验到动人心魄的惊险刺激,又可充分享受到大自然起转承合的浪漫情趣,是游客户外休闲的理想选择。目前,我县已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了景区游廊、吊桥、小卖部、公厕等建设项目,开通了出入景点两条13公里旅游道路,购置了数只游船,培训了10多名舵手及10多名救生员,配备了上百套救生衣,添置了安全保障设施,完全具备了漂流的条件

  名优特产编辑

  老豳州御面、彬州柿子、大觐枣、彬州梨、彬县红富士苹果

  大觐枣

  彬县地方名特果品。在彬县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豳风》中有“八月剥枣”诗句。明诗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杀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树龄300年以上的大觐枣药用极高,自古以来为历代贡品。大觐枣色泽鲜艳,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浓,营养丰富。鲜果含糖量20.6%,干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质1.2~2.3%,脂肪0.2~0.4%,并含有铁、钙、磷等矿物质,为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维生素D3000毫克,营养成份高于其他枣类。大觐枣重鲜果单果最重达50克,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美誉。

  彬州梨

  彬县地方名特水果。

  彬州梨

  原名“老遗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彬县分布广泛。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新品种,主栽品种以酥梨为主,到2003年彬县彬州梨栽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为历代贡品。经测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

  彬州柿子

  彬县柿子色泽鲜艳、滋味甘美,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柿子含糖量达到15~20%,蛋白质0.7克,钙10毫克,磷19毫克,维生素c16毫克,并含有钾、铁、钠、镁、碘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同时,柿蒂,柿霜,柿叶均可入药,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

  风味小吃编辑

  彬县御面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面食。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赞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

  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虽经3000多年的演变,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创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后来又加了压淤面,即将蒸熟的淤面压制成饸饹。制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在凉快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饸饹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县肖新战制作的御面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杏仁油茶

  彬县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方法是用面粉加香油炒成蛋黄色、将香料研细成粉、杏仁用水煮泡去皮一分为二,芝麻炒成蛋黄色。锅加清水,下香料粉、食盐,水开后下油炒面制成稀糊状,下入杏仁瓣和芝麻即成。每天早上端一碗油茶,泡入彬州麻花,既经济又实惠,更别具一番风味。2003年4月,彬县一品鲜制作的杏仁油茶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桂花蜂糕

  彬县地方传统民间小吃。用小麦加蜂蜜做成。原料是,按普通小麦面粉1000克、蜂蜜400克、菜籽油150克比例配料并加入糖桂花、鸡蛋等。制作方法是:先发酵“起面”,再加碱,加干面粉,蜂蜜、清油揉和成团或条状,经反复加温发酵后,使面团软而不流,倒在垫有面饼状底衬的蒸笼上,加热蒸熟。出笼冷却后,切成菱形小块,即可食用。蜂糕状如蛋糕,甜酥绵软,冷食如酥,热食如饴。现为彬县一品鲜饭店小吃名点之一,2003年4月,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文化艺术编辑

  戏剧

  彬县戏剧演出历史久远,至明清大盛。时村村有戏楼,多处有庙会,逢会有大戏。剧种以秦腔为主,兼有眉户、弦板、道情等。至民国初期,有3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乡村。继而又有北极镇六甲村的“六民社”、县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戏班及皮影、木偶戏在城乡演出。戏剧演出多在庙会、祈雨、丰收庆典、红白事等场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

  刺绣

  刺绣,是彬县妇女传统的针黹女红工艺。多绣在衣领、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顶、荷包、门帘、窗帘等日用品上,图案有松鹤竹鹿、寿桃花卉、福禄富贵和各种几何花纹图形。尤以鞋底工艺见长,纳扎式样有“九针”、“升底”、“水波浪”等。针脚细密、图案简朴。